豆瓣生活组内70多万人,她们的领袖网名“上杉夏香”,家住上海,IP在美国。入组还

小栗子说事 2025-08-06 01:41:09

豆瓣生活组内70多万人,她们的领袖网名“上杉夏香”,家住上海,IP在美国。入组还有一整套流程,需要会费,申请书,审核……她们宣扬的是性别的纯粹性。武大还见过一篇专写“豆瓣女分后女性主义”的研究论文 70万人的封闭社群,入组门槛堪比求职面试。头像、简介、书影音标记缺一不可,甚至要求“生理女性自证”。这哪里是兴趣小组?分明是精心设计的身份过滤器。当“性别纯粹性”成为入组铁律,排他性就成了权力最锋利的刀刃。 “上杉夏香”的IP在美国,却遥控着国内数十万女性的言论风向。讽刺的是,豆瓣去年刚因“饭圈清朗”被罚20多次,关停62个问题小组。如今同样的剧本换了个名字——性别乌托邦里,审查成了“净化”,封闭成了“安全”。 武大那篇研究豆瓣“劝分小组”的论文早就揭露了问题:所谓“姐妹情谊”,不过是选择性共情。研究者私信20个用户就敢代表几十万人,把网络骂战美化成“意识提升”。学术包装下的偏见,比赤裸裸的歧视更可怕。 更荒诞的是入组审核。有人因昵称叫“momo”被拒,有人因“头像像男人”被踢出。当“厌女”成为小说打分标准,当“直男癌”被批量用作骂战武器,极端话语正在制造新的暴力。女性主义本该打破枷锁,这里却在铸造更坚固的牢笼。 看看她们的组规:“禁止生理男性”却无需验证身份证。所谓“自我判断”,不过是让举报成为新型猎巫。去年豆瓣鹅组被封时,68万人瞬间失语。今天生活组的70万人,谁敢保证不是下一个泡沫? 真正的平等从不需要 purity test(纯洁测试)。当社群领袖躲在海外IP后收会费,当学术研究沦为情绪传声筒,我们该警惕的不是女权,而是以女权之名行霸权之实的生意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豆瓣

0 阅读:0
小栗子说事

小栗子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