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结束后,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很快看到了授衔名单,当他看到陈毅被授予

代天谈历史 2025-08-06 10:26:51

1955年全军授衔结束后,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很快看到了授衔名单,当他看到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时候,长叹了一口气,对身边的宋美龄说,这个人是非常厉害的。 陈毅这个人,从小在四川乐至长大,1901年出生,家里有点书香气。早年他去法国勤工俭学,那时候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就入了党。 回国后,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跟着朱德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的部队会师。从那开始,他当红军师长、军长,在江西打反围剿,腿还受过伤。 抗日时候,他带新四军一支队,在江南开辟根据地。解放战争,他指挥华东野战军,山东、淮海那些大仗,都是他参与的。 新中国成立,他当上海市长,后来还管外交。1972年去世,活了70岁。这一生,基本就是革命和打仗的路子,没啥弯弯绕绕。 早年求学,让他见识广,接触新思想快。法国那几年,干体力活,还自学理论,回来就投身革命。南昌起义,他是基层干部,负责组织队伍。 井冈山会师后,帮着建根据地,指挥小规模作战。红军长征,他留下来打游击,坚持三年。抗日初期,新四军组建,他带队过江,建茅山根据地。 那些年,日伪军扫荡多,他组织反击,扩大地盘。解放战争转折期,他从山东打到淮河,部队越打越强。上海解放,他管接管,稳住经济。外交部长时,出访多,推动建交。总之,他这辈子,军事和政治都干了不少,贡献实打实。 蒋介石看到授衔名单,为什么单提陈毅厉害?这得从他们交手的那些仗说起。最早是1940年黄桥战役,新四军在苏北立足,国民党韩德勤带三万人进攻,陈毅指挥七千人迎敌。 结果,新四军歼灭韩部十二个团,缴获大批武器。韩德勤主力没了,新四军反而壮大了。蒋介石那时候在重庆,计划落空,肯定不爽。 接着1947年莱芜战役,陈毅和粟裕联手,国民党李仙洲集团四万人被围,三天全歼。国民党精锐丢了,蒋介石在南京气急。 没多久,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张灵甫被击毙。这师是蒋介石的王牌,一下没了,他绝望加深。 淮海战役是高潮,1948年底,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歼灭国民党两个兵团。徐州周边主力全无,蒋介石再也没法翻盘。 这些仗,一场场下来,陈毅的指挥让国民党吃亏大,蒋介石自然记在心里。黄桥那仗,陈毅用巧妙的战术,争取中立力量,少打多。 莱芜是运动战,设伏快准狠。孟良崮是山地战,层层推进。淮海是大规模协同,资源调配到位。蒋介石的部队,一次次被打散,损失惨重。他看到陈毅元帅,自然联想到这些败仗。 陈毅的军事生涯,离不开那些关键战役。黄桥战役前,新四军刚从皖南事变中恢复,陈毅重组部队,在苏北站稳脚。 国民党想压缩空间,韩德勤进攻猛,但陈毅分析地形,布防严密。战斗中,新四军正面阻击,侧翼迂回,最终大胜。 这仗不只军事胜,还政治上得分,扩大影响。莱芜战役,国民党多路推进,意图围歼华东野战军。陈毅决定北上设伏,部队快速机动,三天解决战斗。 李仙洲被俘,四万人没了。孟良崮那山高路陡,国民党据险而守,陈毅下令各纵队合围,从坡底攻上。部队逐层推进,歼灭张灵甫师。 淮海战役更复杂,涉及百万兵力,陈毅负责华东部分,协同刘伯承部队。战役分阶段,围歼黄百韬、黄维、杜聿明集团。 国民党空军炮火支援多,但解放军步步紧逼,最终全胜。这些战役,陈毅的角色是司令员,决策影响大。蒋介石的战略,一次次被破,他对陈毅的忌惮,就从这些实战中来。授衔时,蒋介石叹气,估计是回想这些事,觉得陈毅确实难缠。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的工作转到建设和外交。1949年,他带队进上海,当市长。上海那时乱,投机商囤货,他组织米棉之战,稳住市场。 工厂恢复生产,经济慢慢起来。1954年,当国务院副总理,管科学和政法。1958年起,兼外交部长,出访亚非国家,推动建交。 那些年,中国外交打开局面,他贡献不少。蒋介石那边,退到台湾,1950年复职总统,推动土地改革,分地给农民。利用朝鲜战争,得美国援助,签防御条约。 军队巡逻海峡,防大陆进攻。他喊反攻大陆,派特工渗透,搞演习。但实际,没实现。1967年,推文化复兴,学校教古文。陈毅1972年去世,蒋介石1975年走。 两人一生对垒,陈毅从革命到建设,蒋介石从大陆到台湾。授衔那事,蒋介石的感慨,反映了历史转折。陈毅的元帅衔,基于那些仗的功劳。蒋介石承认厉害,说明战场事实摆在那。

0 阅读:0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