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用脚踢了踢他的脑袋,这时,叛徒扇了这个汉奸一巴掌,怒喝道:“你是没有手吗?” 1942年,兴山县伪警察署内,一具冰冷的尸体被抬了进来,他就是赵尚志,那位让日本关东军闻风丧胆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几天前因叛徒出卖而牺牲。 屋子里挤满了日本人和伪军,他们要最终确认尸体的身份,于是叫来一个特殊的证人——李华堂,曾经的抗联战士,如今的叛徒。 当李华堂的目光落到那张熟悉的面庞上时,他的呼吸几乎停滞了,旁边一个伪警察想在上司面前表现,竟满不在乎地伸出脚,踢了踢赵尚志的头,轻蔑地说:“看看脸,看清楚点,别认错了。” 谁知,下一秒,一个清脆的耳光响彻房间,李华堂一个箭步冲上去,狠狠扇了那个伪警察一巴掌,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你是没有手吗?”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一个已经投敌的叛徒,为什么会在此刻,为了保护昔日领袖的尊严而大发雷霆? 要理解这一巴掌,就必须先了解躺在地上的英雄赵尚志,他虽是农民出身,父亲却是清末秀才,这使得他自幼便将家国大义刻在骨子里,他的父亲虽是个文人,但也曾为乡亲怒杀过为非作歹的官兵,这种风骨成了赵尚志最早的榜样。 1925年,赵尚志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随即投身军校,革命道路从不平坦,他两次被捕入狱,面对酷刑始终守口如瓶。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赵尚志在白山黑水间从零开始,硬是拉起了一支让日寇头疼的抗日队伍,他们神出鬼没,一次次重创侵略者。 日本人对他又恨又怕,称其为“北国雄狮”,悬赏一万大洋要他的人头,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赵尚志依然对战士们宣告:“我要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然而,英雄末路,总是令人扼腕,1942年,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一名伪装成猎户的奸细混入队伍,在一次转移中从背后开枪,重伤的赵尚志为了不拖累战友,命令他们撤离,自己独自留在漫天冰雪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而那个打出惊人一巴掌的李华堂,也并非无名之辈,他曾是抗联的一名指挥官,与赵尚志是喝过同一碗雪水、啃过同一块树皮的战友。 他们曾怀着共同的理想,在东北的雪原上与日寇浴血奋战,可是,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些脆弱,日军疯狂的“大讨伐”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让抗联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 面对死亡的考验,赵尚志选择了战斗至死,李华堂的信念却崩塌了,1939年,他带着部队下山投降,沦为人人唾弃的汉奸,甚至调转枪口,帮日本人围剿昔日的战友。 此刻,当他看到一个小喽啰敢用脚去羞辱赵尚志时,内心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这一巴掌或许是一个旧军人对强者的本能维护,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赵尚志是何等顶天立地的汉子,即便死了,尊严也不容宵小践踏。 但进一步看,这一脚更像是踢在了李华堂自己的脸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的背叛与懦弱,让他猛然惊觉自己如今已与这等小丑为伍。 昔日并肩作战的英雄倒在眼前,自己却成了敌人用来指认他的工具,那一刻,赵尚志的死,映照出的正是李华堂的生不如死。 所以,那记耳光,更像他对自己的悔恨,是对自己沦为叛徒这一事实的无能狂怒,他打的不是那个伪警察,而是那个不堪回首的自己。 不过,无论这一巴掌打得多响,也改变不了任何事,赵尚志的头颅还是被日军残忍割下,运往长春与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并列示众,遗体则被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窿。 但英雄的意义,远不是一具残缺的遗体所能掩盖的,长春般若寺的炎虚法师冒着生命危险,将赵尚志的头颅秘密保存下来,六十多年后,英雄头颅重见天日,魂归故里。 为了纪念他,珠河县改名“尚志县”,哈尔滨市建起“尚志大街”,他的名字,早已化为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反观李华堂,他那片刻的人性挣扎,在民族大义的审判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讽刺,这一巴掌,抽不掉他“汉奸”的烙印,也无法为他的人生挽回任何尊严。
曾有八路军抗战老兵回忆:在日军残酷扫荡的年代,即便是我军主力团,若被其一个中队死
【125评论】【104点赞】
龍鳳麒๊๊๊
黄埔四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