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北京某医院,一女人躺在冰冷的走廊上,挣扎了整整两天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8-06 11:13:23

1967年,北京某医院,一女人躺在冰冷的走廊上,挣扎了整整两天才咽下最后一口气。护士整理她的遗体时,突然吓得叫了起来:“她的手掌里有字!”周围的人纷纷凑过来,看清女人手心的字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北京某医院的走廊里,一位女病人静静离世。护士清理遗物时发现,她用指甲在掌心刻下几个血字:"我没有文化,你们不要欺负我。"

这位女子就是小白玉霜,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评剧皇后。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人,最后竟以如此悲凉的方式告别人间。

小白玉霜本名李再雯,5岁时被穷苦的父母卖给戏班。养母李卞氏是评剧创始人白玉霜的养母,小再雯从此改名李桂珍,艺名小白玉霜。

戏班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她每天要跪着给师娘们端茶倒水,偷偷学唱腔被发现就是一顿毒打。但这个瘦弱的小丫头有着惊人的天赋,白玉霜的唱腔她一学就会。

1937年,正值当红的白玉霜突然不能登台,15岁的小白玉霜被推上舞台救场。她要演的是《马寡妇开店》,台下观众一开始还在起哄,觉得这个小丫头片子能演什么。

可当那熟悉的白派唱腔从她稚嫩的嗓子里流淌出来时,整个剧场瞬间安静下来。观众们瞪大眼睛,这分明就是又一个白玉霜在世。从那天起,小白玉霜正式走上了评剧舞台。

但成名并没有带来幸福。旧社会的女艺人地位低下,她的遭遇堪称悲惨。第一任丈夫赵清来是个商人,卷走了她所有的积蓄后就消失了。

第二任丈夫佟五更是个恶棍,天津青帮的头目。他不仅霸占小白玉霜的演出收入,还逼她抽大烟,想用这种方式控制她。最艰难的时候,小白玉霜不得不典当自己的戏服来维持戏班的运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白玉霜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她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舞台上,不再受人摆布。1950年,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毛主席专门接见了她,还和她合影留念。

毛主席问她:"小白玉霜和老白玉霜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让她激动得三天三夜睡不着觉。她觉得自己的艺术终于得到了最高的认可。

五十年代是小白玉霜艺术生命最辉煌的时期,1952年,她随慰问团远赴朝鲜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敌机轰炸刚过她就开嗓唱戏,用艺术鼓舞志愿军战士的士气。

在福建前线,40度的高温下她穿着厚重的戏服连唱八场,汗水湿透了衣裳也不停歇。那时候的小白玉霜,真正体会到了为人民而艺术的快乐。

她对传统戏曲进行了大胆改革,《秦香莲》里原本逆来顺受的弱女子,被她改成了敢于指着陈世美鼻子痛骂的刚烈形象。那段突破传统的"琵琶词"唱腔,至今仍是各大戏曲学院的必修教材。

小白玉霜的一生,是旧中国千万个底层艺人命运的缩影,也是那个特殊年代文艺工作者遭遇的写照。她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叫艺术人生,什么叫时代悲歌。

网友热评:

"戏比命重,命比纸薄"

"看完小白玉霜的故事,眼泪止不住!那个年代的女艺人太苦了,台上风光无限,台下连命都保不住。手心里那行字,简直扎心啊!"

"养母的嫉妒毁了她一生"

"白玉霜自己也是苦命人,但对养女下手太狠了!偷偷下药让人不孕,这哪是养母,简直是仇人!难怪小白玉霜临终还喊‘欺负’"

"艺术家的尊严被碾碎了"

"医院见死不救,就因为是‘黑帮分子’?她可是给志愿军唱过戏的人啊!嗓子哑了还坚持‘卖字’演出,最后连骨灰都没留下,太讽刺了!"

"旧社会的女性哪有活路"

"两任丈夫一个图钱一个家暴,养母压榨,文革批斗,她这辈子就像《秦香莲》的戏码,但现实比戏更惨!现在追星的小姑娘真该看看这段历史。"

"白派艺术永存,但代价太大"

"现在王冠丽老师还在唱《秦香莲》,可谁记得小白玉霜为这出戏剃过眉毛?艺术传承了,人命却没了,心疼!"

"如果小白玉霜活在今天,你觉得她最想对当代女性说什么?是‘珍惜读书机会’?还是‘远离渣男’?"

0 阅读:122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