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镇南关之战,冯子材3万清军对战2000法军,再加上洋枪洋炮加持,赢了实际上也合理。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冯子材在击退法军之后竟然主动追击,使战果继续扩大。 在广西镇南关前,67岁的老将冯子材身披旧甲,手握大刀,紧张着谋划着新一轮的布局。 他是被临时喊来的,但为了国家而战,死也其所。 他的身后,是士气低落的3万清军,对面,是2000余名装备精良的法军。 这样一场清晰可见失败的结果,但冯子材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其实在前一年,法军就已经攻破凉山、镇南关,中国的南大门都马上不保了。 这个时候,两广总督张之洞着急的怕国土都被抢完了。 这一会,他才想到了那个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官多年的老朋友冯子材。 这位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久经沙场的老将,成了挽救危局的唯一指望。 接到调令冯子材,放下农具,立刻召集旧部,带着两个儿子,花钱找人参军。 最终,一周不到就组建了自己的一支新的部队“萃军”。 然而,清军装备落后,与法军装备相比,火力差距悬殊。 在进行轮连番进攻后,却依旧是失败。 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是溃不成军了。 不过好在,后期冯子材顶上来了。 冯子材实在是聪明,没有选择硬碰硬。 他观察地形后,决定选择放弃被动挨打,转为依托地形积极防御。 他亲自指挥士兵和动员起来的民夫,在镇南关隘口前抢筑了一道长约三里、高约一丈八尺的土石长墙。 他兵分三路,自己亲率主力扼守中路,让两个儿子和其他将领分守两翼。 并安排王德榜部在关外左路游击,伺机包抄后部,而苏元春部则在关后作为预备队。 3月23日,法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兵分三路向清军阵地发起了猛攻。 这个时候,缺乏近代战争经验的清军士兵节节败退,受伤赴死的大有人在,士气濒临崩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路年近古稀的冯子材在自己手臂上划出一道口子高举滴血的手臂,对着身后的将士们发出怒吼。 法军若再入关,我等有何面目见两广父老! 今日,我冯子材就死在这里,你们敢不敢随我死战! 这悲壮的一幕,瞬间点燃了将士们的血性。 一时间,清军士气大振,他们用身体与逐渐逼近的法军展开了白刃战。 法军完全没料到清军竟敢发起如此凶悍的反冲锋,猝不及防之下,阵脚大乱,连连败退了好几里。 在这个时候,按照以前,只要击退敌人就已经是“大捷”。 基本上都会见好就收,然而,望着败退的法军,冯子材却感到如果不能铲除敌人的主力军,那么很可能还会发起再次的冲锋! 于是,在朝廷命令尚未到达,冯子材力排众议,直接主动出击,乘胜追击! 第二天一早,他亲率主力部队,朝着败退的法军猛扑过去。 法军退至文渊城,正清点伤亡、队伍,万万没料到清军追击如此神速猛烈。 仓促之间,他们甚至来不及准备,就被冯子材的部队,再次重创。 冯子材一鼓作气,从镇南关一路追击,接连收复了被法军占领的文渊城,并最终攻克了重要据点凉山城! 清军不仅收复了失地,还缴获了大量法军的火炮、弹药和辎重,连法军前线统帅尼格里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这场追击战,打成了重创敌军的进攻战。 冯子材之所以敢于在胜利后继续追击,绝非匹夫之勇。 他深谙兵法,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 其次,他长期在西南边疆任职,熟悉当地地形民情,深知法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的致命弱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他曾在战前誓言:“吾年近七十,受国恩厚,当以死报国!” 冯子材用行动证明,胜利不是终点,让敌人彻底胆寒、不敢再犯,才是守卫疆土的终极目标。 然而,没多久,前线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辉煌胜利,却在谈判桌上被轻易断送。 主持外交的李鸿章力主“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虽然法国放弃了赔款要求,但清政府却事实上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这无异于将冯子材和将士们用命拼来的战果拱手相让。 听闻此讯,连左宗棠都悲愤地怒斥:“李鸿章误尽苍生,对中国而言,10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 冯子材敢于67岁高龄临危受命,激发士气,绝对是真正的英雄。 这份带着血性的担当,无论过去多久,都值得被历史铭记,被后人传颂。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叙诡笔记|134年前,冯子材的“至暗时刻”)
兆惠的成功突围,是清朝能平定准噶尔的最大转折点。清军二平准噶尔后,没想到
【2评论】【2点赞】
海上生明月
还有那么多人为遗臭万年的李中堂洗白白。左公千古!冯将军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