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国军虽以15万疲惫之师,对抗日军机械化部队五个半师团10余万人的优势兵力,但终能歼敌一万多人,还是值得称道的。当时,南京三面被围,呈背水一战之势,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实属不易。但此战在指挥上,战术上,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却也不能不提。 从战略角度来说,南京并非必须守住的城市,但因为是当时的首都,怎么也不能不战而退,让敌军轻易就占领。这就是一个矛盾,因此,蒋介石很是犹豫,在11月16、17、18日连续三天召开最高国防会议,研究南京防与战的问题。蒋介石在26日的日记里这样写的: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很说明他的两难处境。当时李宗仁和白崇禧都认为南京不可守,两人当然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而没有考虑到南京的地位。刘斐则提出,南京作为国都,不能不作抵抗就放弃,应该做适当的抵抗以后再撤退,不宜投入大量兵力。 此时,唐生智忽然大声疾呼,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大有与南京共存亡的气概,这让蒋介石大喜,立即任命他为南京卫戌司令部司令长官。这样保卫南京的重任就落到了唐生智的身上。 唐生智首先设立两道陆路防线,一个在南京外围,一个在南京内廓,蒋介石把一切能调动的军队都调到了南京,人数达到了十五万。然而这样的部署是有问题的。 首先没有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打运动战,日军毕竟对这里的地理环境是缺乏了解的,这完全可以成为国军利用的弱点,可惜,唐生智的主导思想实在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不过是和敌人打阵地战,打消耗战。 其次,虽然部队有十几万,可是大部是从上海撤退过来的,已经是疲惫之师了,加上装备落后,后勤保障上也存在各种问题,用这样的部队来和敌人硬拼,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等于是悲壮的自杀。 第三,唐生智只设置防线,对于撤退的安排几乎没有。他不断地强调要死守南京,而蒋介石这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国际的声援,迫使日军停止进攻。所以,对于退路的安排,唐生智竟然没有准备用来撤离的船只,这为后来的损失惨重埋下了伏笔。 唐生智本人体弱多病,根本难以支撑繁重的工作,大战在即之时,他竟然常常卧病在床,除了能发几句宏愿,极少到前线视察,鼓舞士气,更未能研究敌情,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他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军中没有多少威望! 综合以上分析,南京保卫战还没有打,就已经输了。 战争当然有牺牲,在近代化的战争中,部队出现重大伤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谓的牺牲却应该可以避免的。唐生智把十几万守军将士的生命轻易地孤注一掷,简直就是对中国抗战的犯罪!拉贝在日记里写道:我担心的是,守城的唐将军可能会毫不留情地献出他手下的士兵和生命。不幸的是拉贝的话说中了! 附国为粤军死守东大门的情景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有一幕是国军溃兵想要通过城门结果却被把守在这里的另一支国军
【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