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特朗普接受采访时再次提及中美领导人会晤的情况。但这次他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条件:如果能达成贸易协议,年底前就会和中方见面,如果谈不拢,见面也没有意义。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八月放出话,说他要访问中国,前提是中国必须“再次邀请”,而且还要带着一份“贸易协议”。 但如果你了解他,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他一贯的施压手法。就在一个月前,他还亲口说“已经接受了中方的邀请”,准备在某个时候动身。 这前后矛盾的说法,发生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点。 几天前,中美双方的团队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谈妥,同意把部分关税暂停九十天。这本是一个让紧张局势降温的好消息,暂时避免了贸易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可特朗普转头就给高层会晤加上了新的、更苛刻的条件。 这套做法并不只针对中国。几乎在同一时间,他又把矛头对准了药品进口。他宣称要用关税来降低美国的药品价格,增加国家安全。 这个计划从今年四月份就开始了,当时美国政府授权商务部,启动了一项针对药品进口的“232条款”调查。 到了7月初,特朗普在一场内阁会议上首次发难,威胁要对进口药品征收“非常高”的关税,他当时随口说出的数字是“比如200%”。 而到了8月5日,他在接受CNBC采访时,把这个数字加码到了惊人的250%,还说会先征收一个较低的关税,给企业一到一年半的缓冲期。 对于特朗普这种极限施压,中国并没有被动接受。当美国要求中国减少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能源时,中国外交部直接回应,能源合作是主权行为,不许第三方干涉。 行动上则更加直接,中国大幅削减了从美国进口的能源,对美原油出口几乎降到了零,这直接冲击了美国的页岩油和农业州。 在美国国内,特朗普的药品关税威胁也遭到了强烈反对。美国多家制药企业联合警告,加征关税只会推高成本,扰乱全球药品供应链,最后这些代价都会转嫁到美国患者身上。 这和他宣称的“降低药价”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还会阻碍对美投资,让患者面临风险。 说到底,特朗普的这些言行,背后反映的是他面临的国内压力。美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失业率也在上升,他急需一些外交上的成果来稳固自己的支持者。 无论是对中国开出条件,还是威胁对药品加税,都是他为了争取政治筹码而采取的强硬姿态。 所以真正的较量,还是看双方的实力、底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诚意。 高调的威胁也许能吸引眼球,但真正能推动事情解决的,永远是那些摆在桌面上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妥协。 (来源:特朗普:逐步将税率提高至250%2025-08-06顶端新闻)
8月5日,特朗普在接受美国媒体CNBC采访的时候,再次提到了中、美进行领导人会晤
【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