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为了传宗接代,张謇在原配妻子的安排下纳了一房小妾,可小妾却迟迟不怀孕,妻子着急地表示:“这个不行,那就再纳一个!” 张謇这人啊,一生挺传奇的,出生在1853年江苏海门常乐镇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不算富裕,父亲张彭年靠小生意和种地过日子,母亲金氏操持家务。他排行老四,上面三个哥哥,下面一个弟弟,早年日子紧巴巴的。张彭年特别注重教育,从张謇四岁起就教他认字,五岁就能把整本千字文背下来,邻里都说这孩子聪明。家里请不起好老师,他就跟着当地私塾先生学,十二岁时父亲在家设塾,请宋效祁教书,十四岁转到西亭跟宋琳读书,十五岁又拜宋琛为师。这些年他埋头苦读,经史子集都啃了个遍。十六岁那年,他想考秀才,但家里是冷籍,三代没功名,录取难,就冒用如皋张育才的名义去考,顺利中了秀才。 可这事闹出麻烦,如皋张家要挟要钱,还把他关起来告官,官司打了几年,差点毁了前程。直到二十岁,礼部才批复,恢复原籍,让他继续考。这段经历让他吃尽苦头,也磨炼了性格。后来他每两年参加一次乡试,连续五次落榜,家人劝他别考了,回归生活,但他咬牙坚持。二十二岁时,在父母安排下娶了徐氏,徐氏贤惠,帮他打理家务,让他安心读书。婚后徐氏生了个女孩,可惜第二年夭折,此后她再没怀上。张謇一边备考,一边帮家里做事,日子过得平淡却有韧劲。 张謇的科举路走得真是不容易,二十七岁后他开始当幕僚,先在江宁发审局帮孙云锦处理案子,接触官场。两年后转到淮军庆字营,跟吴长庆做事,参与军务。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他随军去汉城,帮吴长庆起草文件,主张强硬对外,写了不少政论文章,得到翁同龢等清流赏识。吴长庆死后,他回乡继续应试,1885年三十三岁终于中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1894年恩科会试,他四十一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在当时是天大荣誉,可他没沉迷官场。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让他彻底失望,转而想实业救国。 辞官后,他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从1895年筹备,选址唐家闸,费尽周折借官款买机器,1899年投产。这厂不光纺纱,还带动周边工业,建了天生港,开了垦牧公司,围海造田上万亩。他觉得国家弱就因为实业不兴,得从棉纺织入手,逐步办油厂、面粉厂、冶厂,门类齐全。办厂过程中,他四处奔波,求资金,碰壁无数,但硬是坚持下来。家里事也没耽误,徐氏操心传宗接代,早年纳了陈氏和管氏,可都没生孩子,陈氏1893年病死,管氏后来出家。张謇忙事业,家里靠徐氏张罗,这些事让他看到传统家庭的压力,也让他更专注实业。 1897年那会儿,张謇已经四十多岁,还没儿子,家族香火成大问题。徐氏着急,自责生不出孩子,就坚持给他纳妾。先是陈氏进门几年没动静,身体有病,早逝了。管氏也一样,没怀上,还脾气大,1915年干脆出家当尼姑。徐氏不死心,继续找,那年纳了吴氏和梁氏。吴氏运气好,1898年生下独子张孝若,这下张家总算有后。张謇对吴氏格外关照,梁氏不满,1909年离开。张家这些事挺典型的,清末家庭重传宗,女人压力大,徐氏贤惠但身体弱,操劳后不久病逝。陈氏也因病早去,只剩吴氏,张謇就把她扶正,两人过起日子。 张謇没把精力全放家里,他觉得救国得靠实业和教育,纱厂办起来后,他兴建学校,从师范到纺织专科,办了三百多所,还建博物苑、气象台,推动南通现代化。政治上,他主张立宪,参与国会请愿,但不热衷官位,民国时短暂当农商总长,就辞了。他办企业不光挣钱,还注重公益,利润投到慈善,修路建医院。晚年纱厂遇棉纺织危机,1922年破产,他欠债上百万,但没逃避,卖家产还债,显示出担当。这些经历让他从状元变成实业家,影响深远。
1897年,为了传宗接代,张謇在原配妻子的安排下纳了一房小妾,可小妾却迟迟不怀孕
代天谈历史
2025-08-06 19:24: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