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八卦宗师董海川弥留之际,命徒弟拿来腰带,将自己的腰束紧。但无论徒弟怎么用力,就是束不紧。董海川长叹一口气:“吾内功尽矣!” 董海川出生在河北文安县朱家务村,大概是1797年或者1813年,原名叫董明魁。那时候家境一般,祖上是明朝从山西洪洞迁过来的,几代人落户河北。他从小力气大,身材高,手臂长,村里人知道他爱练拳。当地有罗汉拳、二郎拳、洪拳这些流传,他天天练,基本功打得牢靠。年轻时候在河朔一带就有点名气,因为打抱不平,帮人出头,闹出点事。清道光五年,他二十多岁,为躲麻烦,收拾东西出门远走。 走了十几年,去了吴越、巴蜀那些地方,一路见识各种拳法,还接触道教的修炼方式。听说他在九华山遇见道士,学了绕树走圈的步子,把这些跟早年学的混在一起,慢慢搞出转掌,后来叫八卦掌。强调步法变幻,身形灵活,融阴阳五行理念。 这套拳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他实打实练出来的成果。八卦掌就这样从他手里开始成型,成了中国武术一大派别。他游历过程吃苦不少,风餐露宿,遇上麻烦就用拳脚解决,顺便学新东西。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大,让他从普通练家子变成宗师级人物。八卦掌的核心就是走转,掌法在圈里变,实战用得上。 咸丰年间,董海川四十来岁到北京,找活干。先在肃王府当仆役,干杂活。府里没人知道他会武,一次宴会上,有护院演武,他露一手,跟杨露禅比试过,俩人打平手。从那以后,王府请他教拳。他在府里待了几年,还去蒙古办税务十年。 回京后,辞职专心收徒。弟子不少,尹福、程廷华、马贵这些人各有特点。他教法灵活,根据人基础调整,先教前三掌,后五掌看情况。 八卦掌在北京传开,天津河北也有人学。董海川选徒严,看天赋也看品行,不光教技击,还讲做人道理。八卦掌特点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不是死套路。清同治十三年,他从王府退休,住弟子家,继续传艺。晚年身体不行了,但脑子还想着怎么把拳法传下去。 八卦掌不是单纯打架的,是种文化传承,影响后世武术家。他一生没留书,就靠口传身教。弟子们各成一派,尹派刚猛,程派柔劲,保持原汁原味。董海川的贡献大,把走圈和掌法结合,开了新路子。至今八卦掌是国家级非遗,练习者上万。 董海川晚年在北京住,1882年冬天病重。那年他八十五岁,身体虚弱。弟子围着,他叫拿腰带束腰,弟子拉了几次,拉不动。他叹气说内功没了。 这事反映他内功深厚,以前腰带紧靠内力,现在没了就松了。八卦掌讲究内功,这事件成了传说,说明他功夫到顶峰。弟子们见状,知道师父快不行了。 光绪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他去世,葬在北京东直门外红桥。墓地简单,碑上刻生平。葬礼时,弟子抬棺,武林人来送。董海川一生传奇,从农村小子到宗师,靠自学和游历。 八卦掌分尹派、程派、梁派、史派等支系,各有特色。尹福在宫里教,偏实战;程廷华开眼镜店,教柔化;马贵做木材生意,守原传。天津北京流传广,河北文安本地人也练,上千学员,从老到小。八卦掌发展160多年,再传弟子上万,影响国内外。
1882年,八卦宗师董海川弥留之际,命徒弟拿来腰带,将自己的腰束紧。但无论徒弟怎
代天谈历史
2025-08-06 19:24:38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