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炜:在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对比中,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常用词中的称谓系统词汇——“君”,其用例包括“与君”、“思君”;另作为单音词出现3次。“君”在汉乐府中是女性对恋人的称呼,最早可溯源至《九歌•湘君》:“隐思君兮陫侧。”汉乐府中《鼓吹曲辞•有所思》“相思与君绝”,《上邪》“我欲与君相知”,“与君”已替代了《诗经》中的“与子”。
“君”作为第二人称,原只限于当面称君主,大概在战国后期逐渐泛及尊者。在诗歌系统中,汉乐府明确以“君”作为女性对男子的称呼,而绝无相反之例。汉诗作品如秦嘉夫妇赠答诗,也严守此分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妻称夫为“君”,也与此相符。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等篇,也有释为思“友朋”者。但据用词系统来看,诸篇皆出以女子口吻无疑。……而建安诗不再严守这种区别,既以“君”作为女对男之称,又以之作为男子之间的相互称谓。如曹操《短歌行》……曹丕《大墙上蒿行》……刘桢《赠五官中郎将》……曹植《赠王粲》……当然,建安诗人多有拟乐府之作,所以以“君”作为女对男之称的情况仍占多数。同时,建安诗仍保留了以“子”作为男性之间的称谓,但不常用,而且多见于四言诗。这种情况应与当时社会语言实际使用情况更为吻合,建安诗人在不自觉中放弃了汉诗自有的称谓系统词汇。(《汉语诗歌的词汇与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