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专机飞抵台北,特朗普注定要“弃台”,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台北松山机场最近来了一架美国专机,岛内媒体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却没人敢明说它背后的含义:台海这盘棋,已经不是台北说了算,也不是华盛顿说了算,而是中美之间的交易筹码之一。而特朗普的态度,已经越来越接近一句话——该收手了。 过去几年,岛内不少人幻想着“绑上美国战车”,以为只要美国愿意撑腰,台湾就可以在台海玩火玩到底。可最近几个月,现实狠狠抽了他们一巴掌。 赖清德原本安排了一趟“出访”加勒比小国的行程,照惯例要在美国“过境”,顺带刷刷存在感。结果美国这边冷处理,连个高规格接待都没有,按照普通旅客走程序。台外事部门强装镇定,嘴上说是“低调安排”,实际上是连门槛都没摸到。 更讽刺的是,原本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准备与美军高层会面,美国临时取消了行程。消息传出,岛内一片哗然。不是美方突然变了性格,而是特朗普政府正在和中国谈判,谁都清楚,台海议题动不得。白宫对北京最大的忌惮从来不是军力,而是稀土——只要北京手一紧,整个美国军工链就要断几节骨头。 这次中美谈判前夕,特朗普政府主动撤销了12项制裁,甚至放宽了H20芯片的限制,而中方只是象征性地释放了一点民用稀土配额。这种交换节奏太清晰了,美国退得很干脆,因为谁都知道,北京不会免费配合。 稀土只是牌面之一,台海则是另一个必须处理的风险点。特朗普要想把谈判推进下去,就必须表现出“诚意”——放弃台海冒进。于是从赖清德到顾立雄,一个个被晾在一边。 经济上,美国也没给台北留余地。20%关税直接砸下来,岛内企业怨声载道。赖清德打着“供应链安全”幌子,试图劝说美国豁免关税,结果换来的是“投资换税率”的明码标价。 台积电过去几年配合度已经够高了,1650亿美元投到美国去建厂,劳力贵、地价贵、政策苛刻,运营一团糟。但美国并不满足。根据岛内多家媒体透露,目前谈判已经卡在投资环节,美方要台岛“比照日韩欧盟”,也得砸出个千亿美元级别的投资承诺来换关税豁免。而日韩欧盟之所以能把关税压到15%,恰恰是因为答应了数千亿的本地投资。 换句话说,台积电再投个千亿都未必保得住出口优势。 台方谈判代表郑丽君8月3日返回台北,第一时间引发舆论猜测:是不是谈崩了?她对媒体的回答模棱两可:“还在谈,希望争取最优条件。”但赖清德随后又出来安抚,说现在的关税只是“暂时性的”,将来“有可能下降”,这一说法直接引发市场质疑。什么意思?岛内核心产业未来靠不靠谱,全看特朗普谈判桌上的脸色? 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传出消息,特朗普考虑对半导体、药品等关键行业实施“232调查”,税率可能高达250%。药品关税已经开始推进,下周半导体也将进入议程。如果成真,台积电不仅要被高税“锤”,可能连对美出口资格都得打问号。 这些信号叠在一起,形势就很清楚了——台北这边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被美方套上了双重紧箍咒。岛内政客一边高喊“民主价值同盟”,一边却得掏钱、交税、挨刀。而当美国需要和中国缓和关系时,台海则是第一个被降温的区域。 这并不意外。特朗普的核心目标是连任和经济牌。他不是意识形态输出者,他需要的是谈判成绩,而不是帮台岛“打抱不平”。过去几个月,他连续放软中美经贸线,撤制裁、谈减税、开绿灯。台海议题不但不能添乱,反而必须暂时稳定下来。 从北京角度看,美国的这一轮退让并不算多,但台岛这边的政治空间正在被迅速压缩。赖清德想用“过境外交”维持在美存在感,但美国已经不再配合;顾立雄想与五角大楼沟通,但白宫提前斩断了这条通道。美国不再默许“踩线试探”,岛内这一套对内吹嘘、对外试水的老把戏,就这么失效了。 说白了,赖清德这套“以美谋独”的思路已经走不下去了。特朗普的现实主义路线已经开始落地,“台湾问题”正在被降格为中美战略博弈中的一张牌,而不是美国的底线。 美方不再重视台湾,不是因为变心,而是因为更重要的交易正在进行。一旦华盛顿决定为了维持对华谈判而压缩对台支持,岛内政治就会失重。到那时,无论岛内谁在台面上表演,美国都不会再派人去捧场。 而台积电的困境则是更直观的信号。这个岛内最成功的企业,过去一度是美国拉拢台湾的重要抓手。现在呢?不仅被要求巨额投资,还要承担附加税,还可能在特朗普重新评估“产业安全”时,被转化成一个“供应链风险点”。 现实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眼前:台岛既没有政治保证,也拿不到经济豁免。曾经赖以为依的“美国支援”,如今变成了一张不确定的票——随时可以作废。 现在正是继续压缩“台独空间”的最佳窗口期。美国不再出头,岛内被动挨打,这种局面一旦形成稳定趋势,两岸统一的政治障碍就会迅速降低。 统一不一定是明天,但局势正在往这条路上走,而且越来越顺。 参考资料: 《美专机低调抵台引发岛内震动》环球时报 《台积电在美投资换不来关税豁免》参考消息
一架专机飞抵台北,特朗普注定要“弃台”,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台北松山机场最近来了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8-07 01:24: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