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一名战士将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鬼子炮楼完好无损,副团长拿出望远镜一看:“好你个刘厥兰,让你炸碉堡,你却炸围墙”。 1941年2月,山东的冬天冷得刺骨,抗日游击队跟日本鬼子斗得你死我活。那会儿,徐家楼这个地方是鬼子的重要据点,炮楼修得跟铁桶似的,周围还有厚实的围墙,里面囤着粮食和弹药。游击队要想打乱敌人的补给线,就得把这炮楼拿下。副团长王凤林是个老兵,脑子活,从莫斯科学过爆破技术,计划靠精准爆破干掉这据点。而执行这任务的,就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刘厥兰。 刘厥兰家里祖上是开矿的,从小跟着爷爷摆弄炸药,耳朵里听的全是爆破的事儿。鬼子来了以后,他一腔热血加入游击队。王凤林看他有点天赋,就把他拉进爆破训练班。那时候物资紧缺,训练全靠土办法,刘厥兰硬是靠着琢磨和实践,把炸药用得门儿清。他还挺有想法,经常用些本地材料改良炸药包,队里都说他脑子好使。 这次任务不简单,徐家楼的炮楼是整个防线的核心,炸不好就前功尽弃。王凤林把计划掰开了讲:炸药包得放准,争取一击把炮楼掀翻。刘厥兰被选上,肩膀上的担子不轻。那天晚上,游击队悄悄摸过去,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周围全是鬼子的巡逻队,紧张得不行。刘厥兰带着炸药包,小心翼翼地靠近目标。 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放炸药包的时候,他手忙脚乱,位置没找准,直接把炸药包贴在了旁边的围墙上。点火撤退后,爆炸声震天响,大家都等着看炮楼塌。可等烟尘散去,炮楼还立在那儿,纹丝不动。王凤林气炸了,心想这下完了,任务砸手里了。可他拿起望远镜一看,愣住了——围墙炸开个大口子,鬼子的防线直接暴露出来。 这下可炸了锅。王凤林马上反应过来,这口子比炸炮楼还管用!炮楼虽然没倒,但围墙一破,游击队能直接冲进去打侧面。鬼子守军压根没料到这招,阵脚大乱。游击队趁势杀了进去,靠着这意外的突破口,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最后硬是拿下了徐家楼。这场仗打得漂亮,靠的就是刘厥兰这“失误”开出的路。 事后想想,这事儿挺有意思。刘厥兰本来是要挨批的,谁知道阴差阳错立了大功。王凤林后来也没少拿这事儿调侃他,但打心眼里佩服这小伙子的运气和潜力。那次以后,队里都把这当笑话讲,说刘厥兰是“炸歪了也能赢”的奇人。他的名声也传开了,大家都觉得这家伙有点邪乎。 这仗打赢了不只是运气。游击队那时候条件差,武器少,全靠脑子活。围墙被炸开,等于给鬼子防线捅了个窟窿,这机会抓得准才赢的。刘厥兰这事儿也给队里提了个醒:计划再好,也得随机应变。后来王凤林还调整了战术,专门研究怎么利用鬼子的工事漏洞打仗。 刘厥兰后来还干了不少活儿,成了爆破组的骨干。他还教新兵怎么用炸药,传了不少经验。可惜,1942年一次行动中,他为了炸鬼子军火库,没能活着回来。年纪轻轻就没了,队里人都挺惋惜。不过他留下的故事,一直在游击队里流传,尤其是徐家楼那次,谁提起来都得竖个大拇指。 这事儿搁现在看,也挺有嚼头。抗日那会儿,大家伙儿拼的是命,也是脑子。刘厥兰这“失误”,其实是种无意中的聪明。战争这东西,计划赶不上变化,能抓住机会翻盘才是真本事。游击队那股子韧劲和灵性,真不是盖的。想想那时候的苦日子,再看看现在,真得感谢这些拼过命的人。
抗战中,一百多个二鬼子把十来个游击队员围在一间民房里,游击队员们冲不出去,二鬼子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