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土耳其竟然用五千人击败了志愿军几千人,还抓了几百俘虏,谁知美军知道后却破口大骂:“你们怎么把友军给杀了?
1950年11月,朝鲜半岛的寒冬裹挟着硝烟,一支头缠白巾、腰挎弯刀的异国部队正沿着德川至价川的公路疾行。
这是土耳其陆军第一旅,5000余名士兵携带着美式装备,奉命阻击北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然而,这场远征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甚至闹出了误伤友军的国际笑话。
土耳其旅的参战,背后是安卡拉政府的精心算计。
二战后的土耳其深陷苏联的军事威胁,斯大林要求控制黑海海峡的野心让这个横跨欧亚的国家如坐针毡。
美国抛出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成了救命稻草,土耳其政府迅速抓住机会,派兵加入“联合国军”,试图用战场表现换取北约入场券。
这支被寄予厚望的部队由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及工兵、运输部队组成,装备包括105毫米榴弹炮和M1卡宾枪,号称“联合国军第四大贡献国”。
然而,土耳其旅的首次亮相却成了战场荒诞剧的开端。
1950年10月17日,土耳其士兵在釜山登陆后,误将溃退的南朝鲜第六师当作志愿军,挥着弯刀冲杀过去,砍死砍伤数百人,俘虏200余名“敌军”。
待美军联络官赶到时,才发现满地都是韩军尸体,气得破口大骂:“你们连友军都分不清吗?!”
这场乌龙暴露出土耳其旅的致命缺陷:语言不通、指挥混乱,甚至听不懂英语指令。
士兵们仍沉浸在奥斯曼帝国的荣耀中,腰间的弯刀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象征传统的装饰品。
而真正的考验,即将在嘎日岭展开。
11月27日,志愿军第38军114师342团奉命夺取嘎日岭。
这座海拔千尺的险峻山岭是德川通往价川的咽喉,土耳其旅第一营占据制高点,用机枪封锁山路。
志愿军侦察兵发现土军布防松散,当即决定夜袭。
深夜零下20度的严寒中,342团3营战士脱下胶鞋赤脚踩雪,悄无声息地攀上悬崖。
正面突击的7连逼近到距敌20米时突然开火,侧翼迂回的8连同时发起冲锋。
土耳其士兵还没从睡梦中清醒,阵地已乱作一团。
激战10分钟,主峰守军被全歼。
土军组织80余人反扑,却被志愿军分兵包抄,半小时内全部覆灭。
溃败的土耳其旅退守阳站,试图用18门榴弹炮构筑防线。
28日晚,志愿军342团采用“三三制”战术多路穿插,7连炸毁4门火炮,2连截断退路。
土军困兽犹斗,竟挺着刺刀发起白刃战,却在志愿军的交叉火力下成片倒下。至29日10时,580名土军被歼灭,残部仓皇西逃。
嘎日岭的惨败撕碎了土耳其旅的“精锐”伪装,美军战史记载,这支队伍连无线电都只能收听安卡拉广播,弹药运输竟用骆驼。
而志愿军缴获的日记本里,写满了土军士兵对美式口粮的抱怨:“罐头里的猪肉让我们作呕”“真主为何让我们来这冰天雪地?”
此后的朝鲜战场,土耳其旅再难独当一面。
1951年修理山战斗中,他们对着志愿军50军弃守的空阵地狂轰滥炸,次日却向美军邀功“夺回战略要地”。
1953年金城战役,土军配合英军发起23次反扑,在11万发炮弹和67次空袭支援下,依然未能撼动志愿军46军的防线。
战争结束时,土耳其累计轮换1.5万官兵,伤亡3574人,其中741人埋骨异乡。
讽刺的是,这支战场表现垫底的部队,却因参战换来了美国10亿美元援助和1952年加入北约的资格。
安卡拉的政客们弹冠相庆,而土耳其士兵的弯刀,最终成了博物馆里冷战博弈的无声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