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真实的鬼子像抗日神剧中那样只会无脑冲锋?错! 当前的部分抗日题材影视剧中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8-07 22:38:06

你以为真实的鬼子像抗日神剧中那样只会无脑冲锋?错! 当前的部分抗日题材影视剧中,经常出现日军士兵与我军战斗时挺直身体、密集冲锋的场景,这种表现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 真实的鬼子步兵分队(班)战术体系严谨科学,其进攻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400-600米外完成集结,进行弹药补给和战术部署;随后分组展开,机枪组建立火力点;接着各小组交替掩护跃进;最后形成压制性火力网。 这种“跃进-掩护-再跃进”的波浪式推进方式,与部分抗日神剧中日寇无脑冲锋,然后被我军“排队枪毙”形成鲜明对比。 实际上,鬼子特别注重地形利用和火力配合。其标配的“歪把子”轻机枪因性能缺陷,反而促使鬼子兵发展出独特的步枪小组协同战术。 各步枪组之间能独立完成掩护任务,形成多点交替火力。根据粟裕将军的战斗记录,日军士兵听到枪声后能在3秒内完成隐蔽射击动作。 特别是在水网密集的江南地带,他们一听见枪响就会跳进附近的草丛里,让我军瞬间失去目标。 直至抗战末期的三垛伏击战报告还显示,日军采用“爬行-滚进”组合移动方式,射击精度依然能和我军不相上下。 日军《步兵操典》明确规定四项交战原则:一是主动控制战略要地;二是鼓励下级指挥官自主决策;三是快速占领制高点;四是保持进攻态势。 山东军区1942年反“扫荡”的总结报告中就提出,鬼子擅长利用山脊反斜面、沟壑等地形死角,其隐蔽集结能力常使我军仅靠目测的侦察失效。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辛辛苦苦调集的重炮部队全天仅发射5发炮弹,正是因为日军疏散间距达15-20米/人,且借助地形掩护,导致炮击效果甚至不如步枪点射。 对比抗日神剧中“手榴弹炸飞一个班鬼子”的桥段,历史档案显示:在衡阳保卫战时,国军统计需消耗2000发子弹才能造成1名鬼子兵的伤亡。 抗战时期鬼子单兵战术素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格的匍匐前进训练;二是利用植被阴影的伪装技术;三是遭遇伏击时的扇形散开反应。 这些专业素养的形成,源于鬼子新兵要接受长达6个月的战术动作训练,其中包括800小时以上的地形利用专项练习。

0 阅读:111

评论列表

小谭

小谭

2
2025-08-08 01:04

鬼子很狡猾的,我们不可能和傻子打了好几年,新中国的成立是先辈们血和泪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世上没有什么简简单单的成功,所有的伟大都是辛苦奋斗的结果

猜你喜欢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