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军事科学院副政委钟期光上将因病瘫痪,他的2个儿子参军无门。2个孩子没有办法,登门求助了粟裕伯伯,引得粟裕伯伯连连落泪,讲:“你们放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给你们做担保,送你们去参军。”
钟期光上将和粟裕大将的革命情谊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延续到和平岁月,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之间肝胆相照的典范。
这位1926年入党的老革命家,在解放后担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期间突发重病,家庭遭遇的困境牵动了不少老战友的心。 钟将军在革命年代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与陈毅、粟裕等将领结下深厚情谊,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两人在苏浙皖地区配合默契。
1945年天目山战役期间,两人共同勘察战场时遭遇敌军炮击,粟裕反应迅速拽着钟将军躲进掩体,炮弹正落在他们原先站立的位置。
这段生死经历让两位将领的情谊更加牢固,也为后来军事科学院共事埋下伏笔。
新中国成立后,钟期光参与创建军事科学院,与担任政委的粟裕继续搭档,两位老将把战争年代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军事理论建设,经常彻夜讨论军队现代化课题。
两家人在北京比邻而居,节假日互相串门成为传统,孩子们在父辈影响下都萌生了参军报国的志向。
到一九七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钟家的平静,这位曾经风光一时的钟将军因脑血栓导致半身瘫痪,常年卧床需要专人照料。
更让家庭焦虑的是,钟家两个适龄儿子多次提交入伍申请均遭拒绝,那个特殊年代里,不少老同志处境微妙,钟家孩子辗转求助父亲昔日战友却屡吃闭门羹,眼看着参军报国的愿望就要落空,兄弟俩最终决定去找粟裕伯伯。
粟裕得知老战友病重后心情沉重,见到钟家孩子上门求助时当场落泪,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没有推脱,立即着手处理此事。
他亲自向相关部门说明情况,强调钟期光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并以个人名义为钟家孩子作担保,在粟裕的坚持下,入伍手续很快办理妥当,两个年轻人如愿穿上军装。
粟裕并没有止步于解决参军问题,他专门抽空探望卧病在床的老战友,详细讲述孩子们参军的具体安排。
两位老将军执手相看,回忆起苏浙军区并肩作战的岁月,既有对往昔峥嵘的感慨,也有对后辈成长的欣慰。
他还叮嘱工作人员要定期关注钟家的生活困难,这份战友情谊持续到钟期光1984年离世。
后来钟家兄弟参军后表现优异,延续了将门虎子的传统,其中长子后来成长为解放军高级军官,军事科学院的老人们至今记得,粟裕每次开会都会询问钟副政委的病情,这份关怀持续了整整十二年。
历史档案显示,粟裕当年为钟家担保时正值军队干部政策调整期,他顶着压力坚持原则,既是对老战友负责,也是对革命后代培养体系的维护。
总政治部1973年发布的《关于妥善安排老干部子女工作的通知》,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类事件的制度化延续,钟家孩子的参军经历,成为那个年代落实干部政策的典型案例。
两位将军的故事在军事科学院传为美谈,他们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的合作,既有工作上的默契配合,也有生活中的相互扶持。
粟裕办公室保存的1972年工作日志显示,他连续三天协调多个部门,亲自督办钟家孩子的入伍事宜,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与他指挥战役时的果敢风格如出一辙。
钟期光卧病期间仍心系军队建设,时常让秘书念文件给他听,粟裕每次去探望都会带上最新的军事研究资料,两位老将讨论现代化战争特点的场景,让医护人员都为之动容。
这种精神传承影响着钟家后代,两个儿子在部队踏实肯干,用实际行动回报父辈和粟裕大将的栽培。
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见证了我军高级将领之间的革命情义,从苏浙军区共同指挥作战,到军事科学院携手理论研究,再到困难时期的相互扶持,粟裕和钟期光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精神品格。
他们的交往不仅是个人的情义相托,更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户18xxx74
他的孙女很有名:柯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