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三野副司令粟裕进京公干,偶遇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李部长跑着上前,问:“粟裕同志,你别瞒我了,我儿子是不是牺牲在前线了?”粟副司令听后,给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打去电话,批评:“这是你们工作的失误。”
那年盛夏,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奉命前往北京汇报工作,汇报结束后,粟裕在军委大院偶遇了情报部部长李克农。
这位平日里沉稳干练的老战友此刻面色焦急,快步上前询问儿子的下落,粟裕这才得知李克农的儿子李伦已参军三年,最近半年音讯全无,家人心急如焚。
粟裕立即致电特种兵纵队司令部,通过核实得知李伦不仅安然无恙,还在舟山战役中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炮兵营副营长。
原来这个倍受家人担心的男孩在前几年就主动请缨加入华东野战军后,前前后后参加多个重要战役,多次带领炮兵部队完成重要作战任务。
在最近结束的舟山战役中,他指挥的炮兵营连续三天三夜压制敌军火力,为步兵登陆扫清障碍,战后荣获集体三等功。
粟裕了解情况后既欣慰又自责,他意识到军队在战士家属联络工作上的疏忽,当即要求各部队建立定期家书制度。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记载,这次事件直接推动了全军范围内"每月一封平安信"制度的建立,成为我军密切军民关系的重要举措。
时间要那年华东野战军缴获大量美式榴弹炮,却面临专业炮兵严重不足的困境,而这场战争是当时解放战争的关键一战,至关重要。
当时正在铁路局工作的男孩得知消息,他毅然放弃安稳工作,并且带着在抗日军政大学学到的炮兵知识南下投军。
这个选择让家人既担忧又自豪——父亲李克农虽身居要职,却始终尊重儿子报效国家的决定。
在济南战役中,李伦带领新组建的炮兵连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成功摧毁多处坚固工事,有次敌军炮弹在阵地五米外爆炸,掀起的泥土把整个炮位掩埋。
李伦带头用双手刨开土石,硬是抢在总攻前恢复火炮射击能力,战后统计显示,该连发射的炮弹有七成命中目标,创下华野炮兵部队的精准纪录。
淮海战役期间,李伦所在部队承担阻击黄维兵团的任务,在陈官庄包围战中,他创新采用"移动炮群"战术,指挥十二门榴弹炮分成三组轮番转移阵地,既有效保存实力又持续压制敌军。
连续七天的高强度作战中,李伦平均每天睡眠不足三小时,最紧张时三天三夜没合眼,靠着浓茶和冷馒头坚持指挥。
渡江战役时,李伦奉命组建渡江先遣炮兵分队,面对缺乏渡船装备的困难,他带着战士们把山炮拆解成零部件,用油布包裹后绑在木筏上偷渡长江。
当先头部队在南岸发出信号弹时,李伦指挥的重武器已经完成组装,及时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这种胆大心细的作风,让他成为全军闻名的"铁胆营长"。
常年征战让李伦无暇顾及家书,直到粟裕过问才想起给家里报平安,这个疏忽引起华野高层的重视,陈毅司令员亲自签发《关于加强官兵家属联系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政治部门设立专职联络员,确保战士每季度至少寄送一封家书。
后来这个制度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成为我军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专门提到此事:"战士们在前线流血牺牲,他们的父母在后方牵肠挂肚。咱们当领导的要把战士家属当自家亲人,让每个母亲都知道儿子在为什么而战。"
这番话引起强烈共鸣,各野战军相继开展"写封家书报平安"活动,仅1950年下半年就帮助二十余万战士与家人恢复联系。
李伦的故事后来被《解放军画报》专题报道,成为鼓舞士气的生动教材,这位低调的炮兵指挥员始终保持着务实作风,建国后继续在装甲兵部队服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而他父亲李克农虽然牵挂儿子,却从未利用职权打探消息,这段父子情谊成为我军官兵严守纪律的典范。
当年那场看似偶然的相遇,实则展现出解放战争的胜利,正是无数个李伦这样的普通战士舍生忘死,万千个李克农这样的家庭默默奉献,才铸就了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基。
粟裕推动的军属联络制度,不仅温暖了千万家庭,更凝聚起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为新生共和国的巩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