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延安已不安全,毛主席调陈赓来保卫陕甘宁,陈赓却一句话不说,会上不表态,饭桌上耍幽默,他说:“主席,你调我回来,不够英明!” 1946年,延安作为“解放区”的象征,成为了国民党的重点攻克对象。 当年三月中旬,胡宗南兵分数路,计划以“围三缺一”的方式攻破延安,据史料记载,胡的部队大规模压上,以夺取延安为其最大政治目标。 1947年的陕北,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延安早已不再安全。 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一道命令从中央发出——调陈赓率领第四纵队回师陕北,保卫陕甘宁。 在1945年的上党战役中,陈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国民党的重要据点,成功控制了山西的战争走向,调他回来,意在加强陕北防御力量。 当时,国民党军队正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陕甘宁,形势极为严峻,敌军势严,地理条件不利,再加上前线资源有限,陕北的部队虽然英勇抵抗,但兵力有限,难以应对敌人的全面进攻。 中央希望陈赓的第四纵队能像一把尖刀,插在黄河两岸,既能阻挡阎锡山的东进,又能牵制胡宗南的北上。 只不过陈赓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部队更适合南下作战,在中原战场开辟新局面,而不是被束缚在陕北的防御战中。 陈赓在接到调令后,于出发前未发表任何言论,也没有给外界展露过多态度,在会议上他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似乎对中央的决定有所保留。 直到饭局,几杯酒下肚,陈赓终于忍不住对毛主席说出了心里话。 他打趣道:“主席,这次调我回来,不够英明!” 随后他又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的部队应该南下黄河,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陕北的防守。 事实上陈赓的提议并非没有道理,当时全国战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原战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时若将陈赓部调往豫西,可与刘邓、陈粟大军形成战略呼应,迫使国民党军分兵回援,从而减轻陕北压力。 陈赓的军事眼光极为敏锐,他看到了这一战略机遇,因此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经过反复权衡,延安方面最终采纳了陈赓的建议,决定由陈赓、谢富治率部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战场,陕北防务由彭德怀统一指挥,继续以“蘑菇战术”牵制胡宗南集团。 1947年8月,陈赓率部突破黄河天险,挺进豫西。 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他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战术——“牵牛”。 即以少量兵力伪装主力,引诱李铁军的整三师进入伏牛山腹地,将其拖疲拖瘦,主力则趁机在平汉线西侧展开,连克十余座县城,建立豫陕鄂根据地。 陈赓命部队多路行军,夜间故意喧哗,甚至在沿途村庄大量修建锅台,制造主力集结的假象。 结果李铁军果然中计,率三万大军在伏牛山中兜圈子,最终被陈赓主力围歼于祝王砦、金刚寺地区。 豫西战场的胜利,不仅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还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立足创造了条件。 至1947年底,陈赓部共歼敌9300余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彻底打乱了蒋的中原部署。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