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夫妇决定赴美国大学任教,被周总理邀请吃了一顿饭后决定留在国内教书。 冰心和吴文藻在东京大学结束了一年的教学工作,吴文藻担任中国驻日代表团成员,参与战后的教育文化交流工作。 冰心在东京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她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那时候美国好几所大学都向他们发出了邀请函。 耶鲁大学聘请吴文藻担任人类学系客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也希望冰心去中文系任教,夫妇俩原本打算接受邀请,准备去美国继续学术生涯。 但在回国途中,周恩来邀请他们在北京停留几天,这次会面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周恩来了解冰心和吴文藻的学术背景,希望他们能留下来为国家建设出力。 冰心从小就在燕京大学校园里长大,父亲谢葆璋在那里工作多年,她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 吴文藻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燕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他的研究成果对了解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经过深思熟虑夫妇俩决定放弃美国的职位,留在北京工作,冰心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继续她的文学创作。 吴文藻则在中央民族学院担任教授,专门研究中国的民族问题,他编写的《民族学概论》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教材。 留在北京后,冰心创作了《小橘灯》、《樱花赞》等作品,这些文章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精神面貌。 1951年,冰心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回来后写了《归来以后》,记录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吴文藻在民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深入西南地区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国家的民族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1950年代,冰心担任《人民文学》编委,推荐了许多优秀的青年作家,她经常到各地的学校演讲,鼓励孩子们热爱文学。 那些年夫妇俩经常一起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冰心写作,吴文藻搞研究,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不俗的成绩,如果当初他们选择去美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不同的发展,但留在中国他们参与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美国的同事后来写信问候,说他们在那边的生活条件很好,但冰心回信说,能亲眼见证祖国的变化,是任何物质条件都换不来的。 冰心的《寄小读者》影响了几代中国儿童,她被誉为“儿童文学之母”,如果去了美国,可能就不会有这些专门写给中国孩子的作品。 吴文藻的民族学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特点,为制定合适的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贡献在美国是无法实现的。 1960年代,冰心已经是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吴文藻则成为中国民族学界的权威专家,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后来都成为这个领域的骨干力量。 回头看1946年的那个选择确实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如果去了美国,他们可能会成为优秀的海外学者,但不会对中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生的关键选择,往往比个人的得失更重要,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可能比个人的荣华富贵更有价值。 冰心晚年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她从不后悔当年的决定,能够用自己的笔为祖国服务,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吴文藻也认为留在中国是正确的选择,他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建设,这种成就感是在国外无法体验到的。 这对学者夫妇的选择,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个人利益和国家需要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 你觉得他们当年的选择值得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决定? 信源:【学党史·忆侨史】29冰心:忠诚爱国的文学巨匠. 澎湃新闻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