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和巴金的感情非同一般。 1980年夏天,76岁的巴金和80岁的冰心一起访问日本,这是中日文学交流活动,巴金担任代表团团长,冰心是副团长。 有一天晚上他们的女儿李小林和吴青出去逛街了,两个老人就在酒店里聊天,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冰心后来说那天晚上她才发现巴金原来这么健谈,平时见面时巴金话不多,但那晚聊起文学来特别兴奋。 他们还拍了一张合影,冰心很喜欢这张照片,说是和巴金拍得最好的一张。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巴金就读过冰心的作品,1919年,巴金还是个15岁的少年,偶然看到《繁星》这本诗集。 那些小诗写得很美,特别是关于星星和大海的句子,巴金很喜欢,还模仿着写了一些小诗,巴金家里收藏了很多冰心的书,《冰心全集》8卷本、《冰心选集》6卷本,还有各种散文集和童话集。 每本书的扉页都有冰心的签名,“巴金老弟留念”、“送给亲爱的巴金老弟”,这样的字迹在巴金的书房里随处可见。 冰心总是叫巴金“老弟”,虽然巴金比她小4岁,但这个称呼一叫就是几十年。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巴金生病住院,冰心专门送了一个花篮过去,花篮里插着99朵玫瑰,数量挺特别的,护士都觉得很稀奇,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玫瑰花篮,巴金也很意外,没想到冰心会送这么浪漫的礼物。 巧的是玫瑰也是巴金最喜欢的花,他在上海的家里种了很多玫瑰,每年春天都开得特别好,两人的友谊从文字开始,但很快发展成现实中的深厚感情,他们经常通信,分享各自的创作心得。 1950年代,冰心在北京工作,巴金在上海生活,两地相隔很远,但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每当有新作品发表,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寄给对方,巴金出版《家》《春》《秋》时,都给冰心寄了签名本,冰心写完《小橘灯》,也立刻寄给巴金征求意见,巴金看后回信说:“写得真好,孩子们一定会喜欢的。” 1960年代的特殊时期,两人的联系有所中断,但一有机会,他们还是会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巴金在那段困难时期曾经很沮丧,冰心写信安慰他:“困难总会过去的,要相信文学的力量。” 1980年代,两人都恢复了正常的写作生活,他们的友谊也重新活跃起来,经常参加同样的文学活动。 巴金创作《随想录》时,经常和冰心讨论其中的一些观点,冰心总是很认真地读完每一篇,然后给出自己的看法,冰心晚年身体不太好,巴金每次到北京都会去看她。两人虽然都老了,但聊起文学来还是很有精神。 巴金曾经说过:“冰心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她的作品教会了我什么是真善美。”冰心也说:“巴金是我见过的最纯粹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 两人的通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虽然年纪都很大了,但每封信都写得很认真,字迹工整。 巴金的女儿李小林保存着冰心写给父亲的很多信件,这些信件记录了两位作家几十年的交往历程,冰心的女儿吴青也保存着巴金的来信,这些珍贵的资料见证了两位文学大师的深厚友谊。 1999年,冰心去世,巴金当时已经95岁了,身体很虚弱,但还是坚持写了悼念文章。 巴金在文章中写道:“冰心走了,我失去了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她的善良和才华,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2005年,巴金也去世了,两位老朋友在天堂重聚,想必又会聊起他们共同热爱的文学。 他们的友谊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天天见面,但心里总是惦记着对方,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时间再长,距离再远,感情依然不变? 信源:丹晨. 巴金晚年思想初探--兼谈《随想录》[J]. 中国图书评论
某知名模型工厂负责人发布逆天言论被曝光!还是武大毕业的高材生!消息来源:自媒体
【111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