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能上清华!”一男生高考成绩699分,最终被清华录取,当记者上门采访时,没

红尘里面看 2025-08-08 11:34:18

“怪不得能上清华!”一男生高考成绩699分,最终被清华录取,当记者上门采访时,没想到男生竟表示:“从小学到高中,12年都没玩过电子游戏,也不爱刷短视频”!随后她的一句话,更是让人感到佩服!网友:这不是学霸都难! 在河南信阳,2025年高考放榜后,几个名字被当地人反复提起。 一名男生以699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里,从没碰过电子游戏,也不刷短视频,觉得这些都是快餐式信息,会影响深度思考。 差不多同一时间,当地还有个女生考了680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她也提到高中三年没自己的手机,觉得刷多了手机脑子会累。 信阳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的李含丰也是这届考生,他考了697分,同样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他的高中生活里,手机和短视频是被刻意避开的存在,家里的电视也被父母搬走了。 每天陪伴他的,是堆得高高的书本、写满字的笔记,还有深夜里亮着的台灯。 他说自己从高一开始就想考清华,军训时班主任一句“三年后你想走进清华园还是只能仰望”,让这个目标在他心里扎了根。 有了这个方向,就算身边有手机,他也能忍住不玩,知道一时的痛快可能会让梦想变远。 这些孩子的经历,让不少人开始琢磨手机和学习的关系。 现在的手机应用设计得确实让人容易着迷,别说孩子,成年人有时候也控制不住刷手机的时间。 短视频一个接一个,游戏一局接一局,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孩子要是陷进去,作业写不完,功课没时间复习,只能熬夜赶,时间长了,学习效率上不去,身体也容易出问题。 但要说完全不让孩子碰手机,好像也不太现实。 现在生活里到处都要用手机,完全隔绝,孩子可能在社交或者获取信息时跟不上。 有家长觉得,像那位699分男生那样彻底不碰电子游戏,虽然能专心学习,但说不定会让孩子少了些和同龄人交流的共同话题。 更多人觉得,关键还是怎么引导,比如和孩子约定每天用多久手机,把手机放在客厅这样的公共区域,不拿到卧室里。 这时候,家长的作用就很明显了。 要是家长自己整天抱着手机刷,却让孩子专心看书,孩子肯定不服气。 就像那些学霸的家长,有的会主动把家里的电视搬走,有的自己也减少玩手机的时间,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更重要。 李含丰的父母就是这样,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知道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生活上照顾得周到,精神上也一直鼓励他。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孩子能取得好成绩,光靠不碰手机也不够。 李含丰每天天没亮就起来背单词、记公式,晚上别人睡了,他还在做题,遇到难题解决了,就觉得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那个699分的男生,十二年坚持不碰电子游戏,背后也是一天天的积累。 他们都很会安排时间,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休息,不是靠家长盯着才学,而是自己心里有数。 有人担心,这些孩子不玩游戏,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会不会影响全面发展。 其实兴趣和学习不一定冲突,关键是怎么平衡。 要是孩子有其他爱好,比如打球、画画,家长多支持,让他们在学习之外有个放松的出口,反而能帮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 毕竟以后走出社会,不光看成绩,还得看综合能力。 现在社会上对教育的焦虑挺重的,很多家长看到谁考上清华北大,就想让自己孩子也照着做。 其实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有的孩子自律性强,能自己管好自己,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家长多操心引导。 不能光看到这些学霸不碰手机,就逼着自己孩子也这么做,还是得根据孩子的性格来。 说到底,电子产品本身不算坏事,就看怎么用。 孩子能不能学好,也不是单看碰不碰手机。 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培养他们管理时间的能力,让他们知道除了手机,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做。 家长做好榜样,多陪陪孩子,少点指责,多点引导,可能比硬逼着孩子不碰手机更有用。 这些信阳的孩子用成绩证明了,管好自己,朝着目标努力,就能有好结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像他们一样完全不碰电子游戏或手机,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既能跟上时代,又不耽误成长。

0 阅读:126
红尘里面看

红尘里面看

红尘旧梦情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