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7日,杨绛先生将他和钱钟书先生在这一年上半年的所有稿酬,总计72万

文史充点站 2025-08-08 12:22:26

2001年9月7日,杨绛先生将他和钱钟书先生在这一年上半年的所有稿酬,总计72万元捐赠给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协议中还附有一条,在之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再版或出版后的报酬,也悉数捐给清华大学基金会。 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在2001年,72万元相当于北京一套不错的房子,但杨绛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更特别的是她还签署了协议,承诺今后夫妻二人所有作品的版税收入都捐给这个奖学金,这等于是把一家人的全部“版权财产”都给了学校。 奖学金的名字很简单,就叫“好读书”,杨绛坚持不用任何人的名字命名,她说读书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好的纪念。 这个决定其实早在1995年就有了雏形,那年钱钟书生病住院,杨绛和女儿钱瑗经常去医院陪护。 有一天,三个人在病房里聊天,说起了将来要做的事,钱钟书提议等有钱了就设立一个奖学金,专门帮助爱读书的穷学生。 钱瑗很赞成这个想法,她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经常遇到家境困难但学习很好的学生,杨绛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三人约定,将来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而且奖学金不用他们的名字,就叫“好读书”,简单明了,但命运没有给这个三口之家太多时间,1997年3月,钱瑗因肺癌去世,年仅59岁,1998年12月,钱钟书也因病离世。 突然间杨绛从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变成了孤独的老人,87岁的她开始独自面对空荡荡的家。 但她没有忘记三人的约定,整理钱钟书遗物时,她发现了很多还没有发表的手稿和笔记,这些都可以出版,获得版税收入。 杨绛决定把这些收入全部用来实现当年的约定,她开始联系清华大学,商讨设立奖学金的具体事宜。 2001年,各种手续终于办完了,首批72万元到账,清华大学正式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大约有30—40名学生获得资助,每人3000—5000元不等。 对于杨绛的慷慨,清华大学很感动,校方多次提议用钱家的名字命名奖学金,都被杨绛婉言谢绝了。 她说:“我们不要什么名,就要学生好好读书。”这句话后来成了“好读书”奖学金的座右铭,20多年过去了,这个奖学金已经资助了1000多名清华学生,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有趣的是获奖学生自发成立了“好读书”读书会,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2002年,杨绛出版了回忆录《我们仨》,记录了这个三口之家的温馨往事,这本书的版税收入,也全部捐给了奖学金。 书中有一句话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杨绛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通过“好读书”奖学金,这个家庭的爱又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每当有学生因为这笔资助而完成学业,钱家三口的约定就再次得到实现。 杨绛晚年住在北京三里河的一套老房子里,房子不大但书很多,她经常坐在书桌前,翻看丈夫和女儿留下的照片。 2016年,杨绛去世,享年105岁,她走得很安静,就像她的为人一样低调,杨绛去世前,“好读书”奖学金的本金已经超过1000万元,这些钱全部来自钱钟书和杨绛作品的版税收入。 清华大学在杨绛去世后发表声明,称她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但杨绛生前最在意的,不是这些赞美,而是有多少学生因为奖学金而受益。 据统计到2023年,“好读书”奖学金已经资助了超过1200名学生,这些学生分布在清华大学的各个院系,学的专业也各不相同。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很爱读书,这正是杨绛最希望看到的,有获奖学生说:“虽然没见过杨绛先生,但感觉她就像我们的奶奶,一直在默默关心着我们。” 这或许就是杨绛想要的效果,她用自己的方式,让爱在时间里传递下去。 信源:杨绛先生走了 “她希望安静地离开”. 央视网

0 阅读:2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