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已退休的郭汝瑰来到南京杜聿明的家中。杜聿明曾是国民党著名将领,而郭汝瑰也曾在国民党军中担任要职,二人见面,郭汝瑰便忍不住向杜聿明问道:当年你为什么硬说我是共产党?
七十六岁的杜聿明披着厚棉袄靠在藤椅上,望着对面穿着藏蓝中山装的郭汝瑰。
这两个曾经在淮海战场交过手的老人,此刻却像棋盘上被岁月挪动的棋子,被命运重新摆在了同一张桌子上。
要说这两个人之间的故事,还得从二十年代的黄埔军校说起。
那时候的郭汝瑰才二十出头,原本跟着堂兄郭汝栋在川军当兵。
小伙子脑子灵光,看事情总比别人多转几个弯。
他跟着堂兄在重庆驻防时,经常看到码头上洋人商船耀武扬威,心里就憋着一股子闷气。
有天他在茶馆里听人说广州那边新办了所军校,专门培养革命军人,眼睛唰地就亮了。
不过真正让郭汝瑰走上另一条路的,是他在黄埔军校遇到了地下党员袁镜铭。
这个比郭汝瑰大七八岁的山东汉子,平时教他们军事理论时总爱往深里讲。
有次野外拉练休息时,袁镜铭指着远处山坡上的茅草屋说:"小郭你看,那些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出来的粮食倒要养活城里那些不干活的老爷。"
这话像根火柴,把郭汝瑰心里那团火苗给点着了。
要说郭汝瑰的潜伏生涯,真像是老天爷安排好的戏码。
1928年他刚入党没多久,堂兄郭汝栋就看出端倪。
那天堂兄把他叫到书房,门一关脸色就沉下来:"你小子最近跟那些赤化分子走得太近了吧?"
郭汝瑰后背直冒冷汗,正琢磨怎么圆场,没想到堂兄话锋一转:"这样,我给你凑点钱,你去日本念书避避风头。"
后来郭汝瑰才明白,堂兄这是既要保他性命,又不想跟共产党撕破脸。
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镀金回来后,郭汝瑰的仕途就跟坐火箭似的往上窜。
特别是跟着陈诚在十八军那几年,他起草作战计划又快又准,开军事会议时分析战局头头是道。
有次在武汉行营开会,陈诚拿着他写的作战方案直拍大腿:"看看,这才叫专业!"
没多久他就被调到国防部当作战厅长,成了能直接给蒋介石递报告的红人。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杜聿明早就觉得这个作战厅长不对劲——别的国民党高官哪个不是住洋楼坐汽车?
郭汝瑰倒好,全家挤在重庆七星岗的小平房里,吃穿用度跟普通教员似的。
有次杜聿明去他家谈公事,看见桌上摆着碗没吃完的素面,心里直犯嘀咕:"这哪像个党国要员?"
后来在徐州剿总开会时,杜聿明几次跟蒋介石打小报告,说郭汝瑰可能是共谍。
可老蒋压根不信,还拍着桌子骂他疑神疑鬼。
要说蒋介石为啥这么信任郭汝瑰,这里面门道可多了。
老蒋这辈子最看重"嫡系"二字,郭汝瑰既是黄埔五期生,又是陆大十期状元,还跟着陈诚这个心腹爱将。
更关键的是郭汝瑰每次汇报都顺着老蒋心思说,淮海战役前夜还信誓旦旦保证"徐州防线固若金汤"。
这些表现让多疑的老蒋愣是没往别处想,反而觉得杜聿明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郭汝瑰在国防部那几年,把国民党的兵力部署、作战计划摸得门儿清,淮海战役前他亲手制定的"徐蚌会战"方案,明面上是要跟解放军决战,暗地里却把国军主力往包围圈里引。
等杜聿明带着三十万大军钻进粟裕布好的口袋阵时,想撤都来不及了。
后来有人统计,郭汝瑰传递的情报至少让解放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等到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缓和,很多当年的谜团才慢慢解开。
躺在病床上的杜聿明最放不下的就是这桩公案,他拉着郭汝瑰的手问:"老哥你给我透个底,当年你到底是不是......"
话没说完,郭汝瑰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
这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两个老人相视一笑,半辈子的恩怨都化在了南京城的秋阳里。
要说郭汝瑰这辈子,活脱脱就是部现实版的《无间道》。
表面上是蒋介石跟前的红人,背地里却是插在敌人心脏的尖刀。
他住破房子吃粗粮,不是装穷而是真穷——把工资都拿去资助地下党了。
直到九十年代台湾方面解密档案,人们才发现他传递的情报摞起来有两米多高。
可就是这样的人物,晚年住在重庆普通居民楼里,天天跟街坊下象棋,谁也不知道这个和蔼老头曾经改写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