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日报主编到千夫所指,马立诚这步走得太烂了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尤其还生在南京,还能大言不惭地说“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那真不是脑子进水的问题,这是从骨子里烂了。 马立诚,原本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从工人子弟到人民日报主编,一路靠着自己“敢说话”混出来的。但可惜,他后来的“敢说”,已经不再是仗义执言,而是逆民族记忆而行。这不是“观点不同”,这是一记响亮的背刺。 从“真话主编”到“人设坍塌” 很多人对马立诚的印象,停留在那个写《交锋三十年》的年代。那会儿,他还算是中国知识分子圈子里有点人气的主儿。敢批评、敢抨击体制沉疴,也出过不少挺有争议的言论,但那时候他是往“问题在哪”的方向说话。 结果到了日本转了一圈之后,整个人像是被洗了脑。他去参加什么“中日文化交流”,回国后整个人都变了。不是说文化交流不能做,问题是你得有点定力、有点是非观。 他倒好,直接上来就说——“南京大屠杀的30万人数据不可信”,“那不过是战时冲突”,“日本人其实道歉够多了”。 不好意思,这些话从一个中国人口中说出来,哪怕是最“理中客”的听了都得炸毛。 我们不是非要日本道歉,而是不能允许有人帮他们洗地 讲句实在话,中国人今天不是非得拉着日本天天下跪谢罪,但前提是得有起码的历史共识。 南京大屠杀不是“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它早在东京审判时就被国际法庭认定为战争罪。你可以争论宏观战略是否失误,但屠杀平民、奸杀妇女,这是铁证如山的恶行。 日本人至今还在教科书里偷换概念,有的地方连“侵略”两个字都不敢写。他们右翼媒体也总在宣传什么“中国人夸大其词”,在这情况下,马立诚还能站出来替他们辩护,说什么“翻旧账没意义”?那我们不如把抗战烈士纪念馆也拆了得了? 这不是文化人“包容理性”,这是道德破产,是用中文写着汉奸逻辑。 他逃了,但逃不出历史账本 后来他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那篇洗白日本的文章,直接点燃了舆论火药桶。人民日报、新华社这些主流阵地很快和他切割,连文化圈子都没人再替他说话。 再后来,他去了香港。说是躲避风头,其实就是彻底投靠去了那边的反对派圈子,甚至在2019年那拨乱港活动中站台,说“爱国者都是暴徒”。这话一出口,连香港本地一些保持中立的知识分子都看不下去了。 据说后来真有人在街头“教训”了他一顿——这事真假咱没法核实,但要说他被唾弃,那是妥妥的。 现在你去搜他的名字,早就成了舆论垃圾桶里的标签人物。百度词条都不更新了,社交平台也没了踪影,他写过的书基本没人再提,出版社也没人愿意再印。 走错路不可怕,掉头才是人 说到底,马立诚这一路从主编走到“卖国者”,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我们不能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他也曾是那个时代的思考者。但人有思想没错,关键是得有人格底线。 尤其在民族伤口这件事上,不是你一句“历史应该理性看待”就能绕过去的。当你试图为屠杀者“讲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和这个民族共情的资格。 今天我们谈马立诚,不是为了落井下石,而是提醒:一个人再有才华、再有影响力,如果失去了底线,终究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 别看他当年风光无限,如今,连个能替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自己走错的路,终归得自己扛。 参考文献: 环球时报 马立诚:日本政府领导人就战争责任问题做了25次正式道歉
从人民日报主编到千夫所指,马立诚这步走得太烂了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尤其还生在南
浅瞳
2025-08-08 19:52:55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