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年,吴王杨行密路过开元寺,见一小和尚相貌贵不可言,便收为养子。不过,小和

指尖流沙呐 2025-08-08 22:30:03

895年,吴王杨行密路过开元寺, 见一小和尚相貌贵不可言,便收为养子。不过,小和尚并没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说自己名叫彭奴,父母双亡后流浪到开元寺寄居。杨行密没有多想,只觉得这个孩子“方颡丰颐,隆上短下”,非同凡人,于是带在了身边。 彭奴第一次踏入吴王府的那天,府中本就暗涌的气息骤然变得紧绷,杨行密亲自将他带回来的举动,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更让府中几个公子心生不满。 尤其是长子杨渥,原本在兄弟中地位稳固,却突然多了一个来历不明、深得父亲看重的少年,这让他心中生出敌意。 彭奴的身份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出身寒微的孤儿,被义父从外面收养进府,然而真正的来历,却远不止如此。 他本是朝廷皇族血脉,数年前政局动荡,宫中惨遭变故,父母被害,他在混乱中被迫逃离长安,一路颠沛流离,最终流落到开元寺,依靠僧人接济才得以存活。 寺中长老知晓他身份非凡,却严守秘密,直到杨行密偶然路过,将他带走,进府之初,他的衣着破旧,显得格外与环境格格不入。 杨行密虽亲自吩咐下人照料,但仍有人暗中奚落,尤其是杨渥,处处挑衅,他先是借着练武之名,故意将比试的场地设在彭奴经过的必经之路,弓箭离他不过寸许而过。 下人们为他捏了一把汗,可彭奴并未惊慌,只静静捡起落地的箭,转身将其递还,目光沉稳,不露一丝惧意。 杨渥原以为能借此吓住他,却没想到这少年反而反手将矛头转了回去,他淡淡指出,这样近的距离不足以体现本事,若真要显能耐,应策马去射远处高枝上的麻雀。 杨渥年轻气盛,立刻应下,结果折腾多时,箭矢连鸟羽都没碰到,反倒弄得自己气喘吁吁,彭奴顺势递上几句看似恭维的话,将尴尬化解,让杨渥表面上占了个“面子”。 这一举动被在场的杨行密看在眼里,他察觉彭奴不仅懂得应对挑衅,更懂得在矛盾中化险为夷,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卸下敌意。 此后,杨渥虽仍有戒备,但明里暗里的刁难逐渐减少,而彭奴在府中的立足之势,也悄然稳固下来。 日子一长,杨行密渐渐习惯让彭奴参与一些府务,最初只是处理琐碎账目,没想到他在短短数月间便能将粮草收支、物资调度记得清清楚楚。 他没有直接揭穿对方,而是留足余地,让事情既解决又不至于激化矛盾,这份分寸感使得杨行密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依赖他,然而真正让杨行密起疑的,是那一年的冬天,彭奴因长途奔波受寒,病情来势汹汹,几日高烧不退。 迷糊之间,他口中不断低语“阿耶”“阿娘”,甚至提到“金殿”“玉辇”之类的词句,杨行密在一旁静听,心中暗自震动。这些话语,与他此前在一次攻城中缴获的旧案记录意外吻合。 数年前,确有一位皇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在战乱中失散,其年龄与相貌,与彭奴如今的模样颇为相近。 杨行密虽未直接询问,但心中已有猜测,从那之后,他在对待彭奴时,多了一层无形的保护与栽培,他开始让彭奴接触军中布防、战事筹划,甚至在与谋士议事时,也会留出位置让他旁听。 彭奴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屡次令他惊讶:一次围城战中,彭奴察觉敌城东侧水道暗藏破口,提出蓄水待机的方案,最终不费太多兵力便攻破城门。 随着时间推移,彭奴在府中的地位愈发稳固,甚至超越了部分世子,杨行密清楚这个少年将来可能不仅仅是吴王府的一员,更可能牵动更大的局势。 但他没有急于揭开那层面纱,而是静静等待时机,数年后,杨行密在一次重要战事中,正式让彭奴独自统领一支偏师。 彭奴不负所托,凭借对地形的熟稔与兵力调度的精确计算,成功阻断敌军退路,赢得全军赞誉,这一战彻底奠定了他在军中的声望。 最终,杨行密在一次府中议事上,公开称彭奴为义子,并赐下象征继承人身份的佩印,虽然这在府中引起不小震动,但无人敢再质疑他的地位。 而那段从入府起便伴随着试探、针对与隐忍的日子,成为了他在吴王府真正立足的根基,无论过去的血脉身份是否会被揭开,彭奴都已用自己的手段,牢牢掌握住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0 阅读:73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