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解放前就担任团政委,正团职干部,即使中途不转业离开部队,也是妥妥的上校,好多

断代史鉴 2025-08-09 06:04:00

曲波解放前就担任团政委,正团职干部,即使中途不转业离开部队,也是妥妥的上校,好多作品中的情节,是老英雄亲身经历的,所以,林海雪原中的人物和剧情刻画,才能入木三分。 曲波出生在山东黄县农村,乡下穷,家里能让他读几年私塾就不错了,可这孩子迷上了看书,11岁那年,好多字还认不全呢,就抱着《水浒传》《三国演义》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烧到了胶东,曲波参了军,进了八路军胶东主力部队的十三团。 在部队里,他脑子活,又有点文化,先当文化教员,教战士们认字、写家信,后来又成了连队指导员、组织干事。 1944年,他成了前线记者,跟着部队跑,11月那回,山东海阳打长沙堡,部队追着日寇跑了一百多里地, 天寒地冻的,零下三十多度,战士们脚冻裂了,手冻僵了,照样往前冲,曲波拿着笔,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把这些都记在本子上,字里行间全是热气。 转年,部队要渡渤海去东北开辟解放区,曲波跟着去了,12月31日夜里,他带着人摸进榆树县城,打了个漂亮的夜袭;没过几天,1946年1月3日,又打下了五常县城。 曲波带着小分队在林子里转,雪深没膝盖,饿了啃口冻窝头,渴了抓把雪,前前后后打了72仗。 奇袭奶头山那回,他带着人绕到土匪背后,顺着悬崖爬上去,一枪没放就端了匪窝;智取威虎山更神,侦查员混进匪巢,里应外合,把座山雕一锅端了。 这些真刀真枪的经历,后来都成了他笔下最鲜活的故事。 1950年,曲波转业到地方搞工业,先在沈阳的工厂当书记,后来又带着厂子迁到齐齐哈尔,合并成铁路工厂。 那时候抗美援朝,前线急需军车,他领着工人没日没夜地干,半个月就完成了两厂合并,四个月建成新厂。 1951年造了1200辆货车,1952年造了1700辆,这些车轰隆隆地开到前线,成了运送物资的"铁疙瘩功臣"。 谁也没想到,搞工业的曲波会拿起笔写小说,1954年,他因为反对学苏联的“一长制”挨了批判,写检查的时候,总想起牡丹江剿匪时牺牲的战友。 那些脸,那些事,在他脑子里转来转去,晚上睡不着,就想:我得把他们写下来,不能让这些英雄被忘了。 1955年春节刚过,他开始利用晚上和周末写,办公室成了他的“秘密书房”,写累了就趴在桌上歇会儿。 稿子写得乱七八糟,妻子刘波就用织毛衣的毛线给他装订,一本本捆好,藏在柜子里。 写了一年多,1956年秋天,他抱着个大包袱,里面是40万字的稿子,叫《林海雪原荡匪记》,跟妻子偷偷坐公交去人民文学出版社。 接到电话时,他想着准是稿子被退了,到了出版社就伸手:“拿来吧。”没想到编辑龙世辉笑着说:“稿子要出版,就是得改改。”他这才松了口气。 1957年,《林海雪原》正式出版,一下子就火了,书店里排着队买,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聊杨子荣、少剑波。 杨子荣那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成了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暗号;少剑波带着小分队在雪地里冲锋的样子,印在了多少人的脑子里。 后来,他又从书稿里挑了几章,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叫《奇袭虎狼窝》,照样被抢着读。 曲波的书这么招人待见,是他写的都是真事,说的都是实在话。 杨子荣原型叫杨宗贵,就是个普通战士,胆大心细,敢一个人闯匪窝;高波牺牲的时候才19岁,曲波写他的时候,眼泪掉在稿纸上。 而且他写故事的本事,是从小听书、看古典小说练出来的。 《林海雪原》里的连环计,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用计;刘勋苍猛擒刁占一,那股子猛劲,跟《水浒传》里的李逵似的。 但他又不照搬老一套,里面的战士懂战术、讲纪律,不是瞎打硬拼的草莽英雄。 后来曲波又写了《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本本都受欢迎。 后来曲波遭了不少罪,被批斗,被下放,但他没扔了笔,在牛棚里,他偷偷写自传,把战友的故事一笔一笔记下来,怕忘了。 1977年之后,他重新出来工作,又把以前的稿子拾掇出来,修改出版。 《山呼海啸》写的是胶东军民抗日的全景,场面大,人物多,读着跟看电影似的;《戎萼碑》写地下斗争,那些藏在暗处的英雄,比明刀明枪的战斗更让人揪心。 这些书出来,还是被抢着读,因为人们知道,这里面写的是不能忘的历史。 2002年6月,曲波走了,79岁,他一辈子没把自己当“大作家”,总说自己是“战士”,写东西是“给战友留个念想”。 可他留下的那些书,早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林海雪原》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五十多个国家出版,京剧、电影、电视剧改了一版又一版,不管过多少年,杨子荣打虎上山的身影,总能让人心头一热。

0 阅读:116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