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中国国防部宣布了。8月8日下午,中国国防部宣布一句“必将发挥应有作用”,把央视《攻坚》里那段“歼-15T模型被电磁弹射瞬间弹出”的画面推上了全网热搜。 有人激动:年内三航母时代真要来了?有人质疑:一次模拟放飞,离真正入列还隔着十条海沟。我刷完三遍视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官方罕见地把“攻坚”二字写进字幕—在中国军工语境里,“攻坚”从来都不是形容词,而是倒计时器。 先得说清楚,电磁弹射到底意味着什么。咱们以前的辽宁舰、山东舰,用的都是滑跃甲板起飞。简单说,就是飞机靠自己的动力,顺着甲板上的斜坡冲上天。这种方式有个大问题:飞机不能装满油、挂满弹,不然冲不起来。这就好比货车超载上陡坡,肯定费劲。 但电磁弹射不一样。它是靠电磁力把飞机 “推” 出去,推力大且均匀。这意味着歼 - 15T 能带着更多导弹、更多燃油起飞,作战半径能扩大一大圈,打击力直接翻倍。更关键的是效率,滑跃起飞时,甲板上一次最多摆 2 架飞机等着,电磁弹射器能在 1 分钟内弹出去 2 架,一天能出动的战机数量是辽宁舰的 3 倍还多。 这效率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硬骨头。电磁弹射的核心是供电和控制系统。要在短短几秒内,把巨大的电能精准释放出去,误差不能超过百分之几,不然要么推不动飞机,要么就会把飞机扯散架。美国的福特级航母搞了十几年,到现在电磁弹射的故障率还居高不下,经常卡壳。 而咱们的福建舰,是完全自主研发的电磁弹射。从公开的测试画面看,弹射过程稳得很。这不是凭空来的,科研人员啃了十几年,光储能装置就换了几十种方案,最终突破了 “强迫储能” 技术 —— 简单说,就是能在几十秒内把足够的电能存起来,随用随取,比福特级的供电系统更可靠。 为啥现在官宣这个?看周边局势就懂了。这些年,美国航母在西太平洋跑得越来越勤,动不动就带着舰载机搞所谓 “自由航行”。以前咱们的航母编队出去,滑跃起飞的战机在续航和载弹量上确实吃亏。但福建舰要是形成战斗力,情况就变了。 就拿台海来说,福建舰一旦部署,靠电磁弹射起飞的预警机,能比滑跃起飞的多飞 200 公里,提前发现对方的战机和导弹。搭配 055 大驱的防空系统,等于在周边撑起了一张更大的防护网。再看南海,美军的航母总想来刷存在感,以后咱们的舰载机带着满油满弹出去,在自家海域巡逻,腰杆能挺得更直。 有人说,不就是弹了个模型吗?别急,这里有个时间线得捋清楚。今年 3 月,福建舰第七次海试时,卫星就拍到甲板上有明显的摩擦痕迹,当时就有人猜是在搞弹射测试。这次《攻坚》放出的画面,甲板上还没画停机位线,明显是海试时的真实记录。这说明,电磁弹射的技术验证早就过关了。 国防部现在把这话放出来,不是随便说说。按照航母列装的惯例,从关键技术验证到正式服役,通常就差最后一步 — 全流程演练。福建舰下半年入列的可能性,现在看越来越大。 这背后,是中国海军的跨越式发展。从辽宁舰改装时还得对着国外图纸一点点琢磨,到山东舰实现完全国产化,再到福建舰直接上电磁弹射,这步子迈得又快又稳。要知道,美国搞电磁弹射花了 20 多年,咱们从立项到实用,用的时间不到他们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这技术是咱们自己的。以前西方总说 “中国造不出先进弹射器”,现在咱们不仅造出来了,还比他们的更可靠。这打破的不只是技术封锁,更是别人给咱们设的 “天花板”。 所以国防部那句 “必将发挥应有作用”,翻译过来就是: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不是实验室里的摆设,是真能上战场、能护家卫国的硬家伙。以后在太平洋上,咱们的航母编队跟谁碰面,都有底气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说话。 这事儿,远不止一艘船、一个弹射器那么简单。它标志着中国海军真正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能在更广阔的海域保护咱们的利益。从家门口的岛礁,到远海的航线,有了这样的装备,腰杆才能真的硬起来。
就在刚刚,军事专家爆出惊天消息!我国已完全掌握滑跃起飞和弹射器得的技术程
【19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