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发布!
由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推出。这项技术属于机器人触觉感知领域(模拟人类皮肤的压力、温度传感功能),并非“网络皮肤”(网络安全范畴)。其核心突破包括:
技术参数:力测量精度达0.005N(可感知羽毛轻触)、1cm²集成10万个感应单元、1500Hz感知频率(快于人类神经响应);
应用场景:赋能人形机器人精准抓握(如“贡嘎一号”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质检(玻璃/金属件精密检测)、医疗假肢(触觉反馈)、可穿戴设备(消防/航天监测)等。
二、核心数据与概念梳理
1. 技术定义与原理
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是柔性传感技术与深度学习的融合产物,通过磁感应/压阻/电容等方案,将物理接触信号(压力、温度、纹理)转化为电信号,再经AI算法解析为类人触觉反馈,让机器人具备“类皮肤感知能力”。
2. 产业链关键环节
材料层:柔性压敏材料(如纳米复合材料、导电聚合物)、磁性材料(磁感应方案核心);
传感器层:柔性触觉传感器(压阻式/电容式/磁感应式)、多模态感知芯片(集成压力/温度/角度识别);
算法层:深度学习模型(解析触觉信号、模拟神经反馈)、实时数据处理系统;
应用层:人形机器人、工业检测设备、医疗假肢、可穿戴终端。
3. 市场与趋势
规模预测: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2022年约15.3亿美元,预计2029年达53.2亿美元(CAGR 17.9%),人形机器人是核心驱动力;
技术方向:从“单一压力感知”向“多模态(力/温/化学)+AI算法融合”升级,从“实验室”向“规模化量产”迈进。
三、电子皮肤相关核心标的(TOP20,按技术/场景分类)
1. 国内核心企业(技术突破+量产能力)
汉威科技:以“传感器+AI”为核心,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布局柔性微纳传感,与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合作,提供法向力/剪切力/温度多模态感知方案;
福莱新材:国内电子皮肤龙头,压阻式触觉传感器中试线已投产,1cm²集成超10万个感应单元,下游覆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检测、医疗健康;
晶华新材:子公司晶智感推出“全掌全触觉电子皮肤”,压阻式方案薄至0.038mm,可贴合机器人复杂曲面,解决灵巧手“神经末梢”感知瓶颈;
星源材质:与杭州慧感战略合作,布局柔性传感技术,依托高性能薄膜制造能力,推动电子皮肤产业化落地;
申昊科技:从预接触式电子皮肤切入,已应用于自研机器人避障,正开发多模态(触觉/压力/温度)感知系统,适配人形机器人场景;
中京电子:柔性电路板技术延伸至电子皮肤,为传感器提供轻薄、高柔韧的载体,适配机器人高密度感知需求;
德尔未来:纳米仿生电子皮肤布局可穿戴设备,与高校合作开发自供电透明E-skin,解决传统传感器刚性问题;
歌尔股份:碳纳米管电子皮肤研发进展顺利,向头部客户供应样品,传感器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5%;
柯力传感:力矩传感器通过头部厂商测试,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关节,感知精度达0.1%FS;
得润电子:布局车规级触觉传感器,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年传感器业务增速超30%。
2. 国际厂商(技术领先+市场份额)
Novasentis: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龙头,与多家国际机器人企业合作,提供定制化电子皮肤解决方案,占据医疗和工业检测市场重要份额;
Tekscan:以压力分布测量技术见长,产品覆盖机器人、医疗(如假肢反馈)、汽车测试等领域,全球市占率超20%;
Japan Display Inc. (JDI):开发柔性显示与触觉传感一体化技术,将电子皮肤与柔性屏幕结合,适配可穿戴设备与VR/AR;
3. 创新企业(技术前沿+场景聚焦)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磁感应方案+深度神经网络融合,力精度0.005N、感知频率1500Hz,刷新行业标杆;
杭州慧感智能:杨华勇院士团队创立,专注柔性传感技术,与星源材质合作推动电子皮肤在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落地;
途见科技:开发可拉伸多模态柔性电子皮肤,厚度薄至100微米,适配机器人复杂曲面与医疗假肢;
北京晶智感(晶华新材子公司):聚焦灵巧手全触觉感知,压阻式方案厚度0.038mm,解决机器人“精细操作”痛点;
深圳柔宇科技:柔性显示屏技术延伸至电子皮肤,开发可弯曲、高灵敏度的触觉反馈模组,适配VR/AR与智能交互场景。
四、核心逻辑总结
电子皮肤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核心突破口,其技术演进将经历“单点感知→多模态融合→类人神经反馈”三个阶段。短期看,关注传感器精度提升与成本下降;长期看,AI算法与触觉感知的深度协同(如成都创新中心的神经网络模型)将重塑机器人交互范式,带动医疗、消费电子等场景的“感知革命”。
本文涉及资讯、数据等内容来自网络公共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