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用十年时间赌中国输,现在他自己输了,十年前李嘉诚认为中国不行,跑到了英国去,结果现在中国站得稳稳的,反倒是他栽了大跟头,最近长江集团把巴拿马港口九成股权卖给了贝莱德。[凝视] 当96岁的李嘉诚在2025年3月以228亿美元将巴拿马港口股权卖给美国贝莱德时,这位昔日的“超人”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十年前,他大举抛售内地资产转投英国,被誉为商业嗅觉敏锐;十年后,接连出售海外核心资产却让人唏嘘不已。这场跨越十年的资本博弈,究竟给我们什么启示? 2013年至2015年间,李嘉诚以“分散风险”为由清仓内地地产项目,套现超千亿港元。同时斥资400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水务、电信等基础设施,一度控制英国30%电力供应。 那时正值中国经济转型期,贸易摩擦初现端倪。李嘉诚的撤离被解读为“用脚投票”,甚至引发“别让李嘉诚跑了”的热议。不少人为他的“先见之明”叫好。 然而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耳光,中国GDP从2013年的9.6万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18万亿美元,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7万辆暴涨至千万辆级别。 反观李嘉诚重仓的英国,脱欧后经济持续低迷,通胀高企。他投资的电信业务面临监管审查,零售资产因消费萎缩成为包袱。一位香港投行人士调侃:“以为抄底了英国,结果抄在半山腰。” 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其中21%货运来自中国。长江集团自1997年运营运河两端港口,本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地缘政治风险却成了这笔投资的“定时炸弹”,特朗普政府多次施压巴拿马,声称要夺回运河控制权,甚至威胁动用军事手段。 面对压力,李嘉诚最终选择将港口股权卖给与美军关系密切的贝莱德,而非出价更高的中资企业。交易公布后引发轩然大波,长和股价先暴涨21%,随后因争议跌去5%。 更尴尬的是,巴拿马政府以需要补充材料为由暂停交易,190亿美元现金至今未能到账。这场风波让人意识到,当大国博弈白热化时,纯商业逻辑往往脆弱不堪。 李嘉诚的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全球化资本的两难:既要分散风险,又不能脱离根基。他精于计算回报率,却误判了几个关键趋势。 首先,中国经济的韧性超出预期,即便面临贸易战、科技封锁,仍通过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升级。其次,西方“市场规则”让位于保护主义,缺乏国家背书的资本容易成为政治牺牲品。 数据对比更加残酷:2024年长和英国业务利润增速仅1.1%,远低于内地市场的13%。他当年抛售的上海陆家嘴地块,转手价比拿地成本涨了85倍。 错过的不仅是地产升值,更是整个时代机遇,宁德时代、字节跳动等企业已成全球行业龙头,而这些都是他选择离开后崛起的新经济代表。 对比华为遭遇制裁时有14亿人市场托底,比亚迪出海享受政策支持,李嘉诚的选择显得格外孤独。当企业脱离了国家战略轨道,即便是商业巨擘也难免陷入困境。 这个案例给所有企业家一个深刻启示:商业成功的背后往往需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纯粹的套利思维在大变局时代可能失效,而那些与时代潮流共进退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长远成功。 眼下长江集团正试图挽回局面,拟邀请中资企业加入巴拿马港口财团。但无论结局如何,这场十年博弈已经改写了一个认知:商业智慧不仅在于逐利,更在于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每个人都面临选择:是与时代同行,还是反向操作?李嘉诚用十年时间给出了一个昂贵的答案。 你觉得企业家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应该如何在逐利与家国情怀之间找到平衡?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在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欢迎分享你的观点,一起讨论这个时代的商业哲学。 信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李嘉诚用十年时间赌中国输,现在他自己输了,十年前李嘉诚认为中国不行,跑到了英国去
优优谈过去
2025-08-09 11:19:47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