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年,一笔两万的养老钱,在银行系统漏洞里打了个滚。魏阿婆的故事,远比"存款缩水"来得惊心。当年她图省心选了"自动转存",却不知2003年银行系统升级时,工作人员漏勾选项,断了定期利率的"营养输送"。活期利率0.3%的冰水,就这么浇灭了老人的复利梦。 更离谱的是,银行起初拿《储蓄条例》当盾牌,称"存单没写自动转存,活期合法合规"。要不是法官翻出早期手工存单的转存记录,这锅怕是要让阿婆背到底。关键证据——那张显示高额利息的取款凭条,像炸药一样揭穿了银行的"甩锅文学"。原来系统升级那几年,银行确实是默默续存,直到漏勾选项酿成大祸。 这场纠纷让我想起无数在金融科技浪潮中挣扎的老人。他们被"自动转存"的承诺哄着,却被"系统升级"的冷冰冰借口割了韭菜。法官直言,从算盘到云端,银行的技术飞跃太快,老人的信任却还停在原地。当算法取代了柜姐的微笑,当风控系统成了甩锅工具,谁来为"省心"服务兜底? 这场官司落幕了,但银行系统的信任危机才刚刚开场。那些漏勾的选项背后,藏着多少未被发现的"暗箱操作"?当储户的信任被算法吞噬,下一个魏阿婆会是谁?#女子2万元存了27年看到利息傻眼#
福建厦门,27年前,女子将2万元存了一年定期,工作人员明确告知,到期不用到银行来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