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博士提出,对于擅自穿越台湾海峡的日本军舰,应发起军事打击,最好直接将其击沉;而对于其他国家的军舰,则不必采用直接击沉的方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9月,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护卫舰“涟”号,悄然驶入台湾海峡,并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舰艇一道组成编队航行,这一举动在中国引发了轩然大波,中国外交部迅速发出严正抗议,社交媒体上也掀起了激烈讨论,这并非外国军舰首次穿越台海,但这一次,激起的情绪和反应格外强烈,原因很简单:这艘军舰来自日本。 在中国社会长期积累的民族记忆中,日本军队的历史行为并未远去,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特别是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与日军在中国大陆造成的重大伤害,早已深植人心,这种情绪的根源不仅仅是记忆,更是历史的未竟清算,当一艘挂着日本军旗的战舰出现在台海,中国人自然不会视之为普通航行。 支持强硬应对的声音迅速浮现,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直接主张击沉日本军舰,以此向外界明确传达中国的底线,这类观点的提出者认为,面对日本必须“特别对待”,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包袱,更因为它在现实中扮演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盟友角色。 这些声音并非空穴来风,日本近年来不断突破宪法对军事行动的限制,在所谓“自由航行”旗号下,频繁参与与美军的联合活动,2023年,日本驱逐舰“雾雨”号曾紧随美国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引发广泛关注,如今“涟”号的行动,被不少人视为又一次试探中国的反应。 很多人提出,应当对日本采取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策略,这种“区别对待”的逻辑背后,有着极强的现实考量,毕竟,英国、法国、德国等远在欧洲的国家,即使军舰偶尔出现在台海,更多也是象征意义,而日本凭借地缘优势与外交立场,其行为更容易被解读为有针对性的挑衅。 从法律角度看,国际海洋法确实允许军舰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无害通过”,但这并不代表沿海国必须对所有军舰的举动保持沉默,尤其当这种行为可能影响地区安全时,中国一直强调台湾海峡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任何未经通报的军事航行,尤其是来自特定国家的舰艇,都具备引发危机的潜在风险。 “击沉军舰”的说法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是因为它触碰到了战略威慑与战争边界之间那条模糊的线,支持者的逻辑是:日本是一个情绪上可承载、战略上可利用的目标,一旦对其采取极端措施,不仅可以在国内获得舆论支持,还能向亚太其他国家释放强烈信号:台海问题,没有磋商空间。 这种思路有其现实基础,日本的国际形象在亚洲并不完美,靖国神社供奉战犯、历史教科书问题、右翼言论频出,这些都让周边国家对其持有保留态度,一部分中国学者认为,如果冲突真的升级,某些国家可能选择观望,甚至在心理上认为“日本自找的”,从而减轻中国在外交上的压力。 但问题在于,现代战争不是靠情绪推动的冲动行为,而是精密计算下的理性决策,一艘军舰被击沉,可能引发一连串无法控制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存在军事同盟关系,一旦其军舰遭受攻击,根据条约,美方有可能被迫介入,这就不再是中日之间的冲突,而是可能演变为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 更复杂的是,这种局势的外溢效应,远远不止军事领域,台湾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占有极高比重,台海冲突一旦全面爆发,全球供应链将遭受重创,股市、能源、物流各方面都可能发生巨震,对中国自身来说,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并不符合国家总体战略。 从这一角度来看,“击沉”更多地是一种姿态,而非真正的军事计划,它的意义在于震慑,而不在于执行,通过释放强烈信号,让潜在挑衅者在行动前多思量几步,正如冷战时期的苏联,也曾通过高调反应来设定外交红线,而非每次都诉诸武力。 这种战略威慑的核心在于“可控性”,制造危机并非目的,关键在于能否掌控节奏与范围,一旦危机失控,反而可能让原本想要遏制的局势迅速恶化,最终反噬自身,这种“走钢丝”的博弈,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与执行能力。 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日本军舰穿越台海不过是一枚小棋子,真正的棋局在于中美之间的战略平衡,中国通过对日本亮剑,实则在向美国传递信号:台海问题是不可碰触的核心利益,如果美国选择介入,就必须承担升级风险;如果不介入,其盟友体系将面临信任危机。 因此,这场看似直接针对日本的风波,其背后隐藏着一场更深层的博弈,中国试图通过高压态势改变台海的“航行常态”,建立一种“先报备、再通过”的新规矩,这种规则的确立,不一定非靠战争实现,但一定需要强烈的意志与清晰的信号。 在国内,不少人对这种立场表示认同,尤其是针对日本,大众情绪历来更加激烈,从纪念馆到历史教材,从影视作品到集体记忆,日本军国主义遗产所留下的阴影依旧存在,这种民意基础,成为支持强硬立场的重要支撑。
蔡正元博士提出,对于擅自穿越台湾海峡的日本军舰,应发起军事打击,最好直接将其击沉
炎烬
2025-08-09 23:03: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