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听说后急得不行,赶紧让人去救。谁知营长却说:“日军太多,我冲不出去,只能拼了这条命报效国家!” 这位营长就是史恩华。 史恩华是湖北沔阳人,从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1939年9月,日军凑了十多万人马,由冈村宁次带着,主力顺着粤汉线往南打,目标是长沙。 当时史恩华在 52 军 195 师 1131 团 3 营当营长,刚结婚三天,就上了前线。 9 月 18 日凌晨,新墙河北岸的草鞋岭阵地,突然枪声爆响。 史恩华正靠着新婚妻子的绣枕休息,一下子被惊醒。 警卫员撞开门喊:"营长!日军奈良支队两千人把左翼突破了!" 史恩华抓起床头的中正剑,对妻子李秀兰说:"等我回来。" 说完就急忙往战场赶。 在 195 师指挥部里,师长覃异之对着地图,脸色凝重地说:"得派一个营去守笔架山,守三天,给大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他的目光在军官们脸上扫了一圈,最后停在史恩华身上。 史恩华刚从草鞋岭撤下来,军装上还带着日军毒气弹留下的烧痕。 史恩华马上说:"师座,我去。" 覃异之有点犹豫:"你刚结婚......" 史恩华打断他:"国家都难成这样了,哪还顾得上家?" 就这么着,史恩华带着全营往笔架山去了。 史恩华带着部队到了笔架山,防御工事还没修好,日军的炮弹就打过来了。 他趴在战壕里,看见身边一个 17 岁的传令兵,被弹片削掉了半张脸。 他心里像被揪了一下,扯着嗓子喊:"告诉一连,把轻重机枪都集中到反斜面!" 这时候,他脑子里忽然闪过新婚夜里,妻子给他缝补军装的样子。 9 月 20 日,日军来了 20 架飞机、30 门重炮,对着笔架山猛轰。 阵地上的工事全被炸平了,战士们只能躲进临时挖的猫耳洞里。 二等兵王二蛋从尸体堆里摸出半壶水,手抖着递给史恩华:"营长,喝口吧。" 史恩华没喝,把水倒在了重机枪的枪管上。 这挺机枪已经连续打了七个小时,枪管红得厉害。 日军越攻越凶,史恩华营伤亡越来越大,但战士们没一个退的。 他们就凭着简单的工事和一股劲,一次次把日军的冲锋打了回去。 9 月 21 日半夜,覃异之的电报送到了。 史恩华借着微弱的光一看,上面写着:"阻击任务完成了,赶紧往南突围。" 他把电报捏碎了,对通信兵说:"回电:' 笔架山在,我们就在;笔架山没了,我们也没了。'" 这时候,全营就剩下 187 个人,弹药差不多打光了,阵地上到处是日军和战友的尸体。 22 日天刚亮,日军发起总攻。 史恩华站在战壕上,端起步枪,接连打死三个日军指挥官。 一颗迫击炮弹落在他脚边炸开,弹片把他大腿的动脉打穿了。 他撕下衣服裹住伤口,对围过来的战士们喊:"还记得当兵时说的誓言吗?" 战士们一起大声喊:"把鬼子赶出去,收复我们的河山!" 史恩华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了敌群。 战斗一直打到黄昏,史恩华营的人快打光了,可阵地还在他们手里。 日军一次次冲上来,又一次次被打下去,阵地前面,日军的尸体堆得像小山。 9 月 23 日,覃异之带着援军赶到的时候,笔架山已经成了一片焦土。 史恩华的尸体趴在战壕尽头,右手还保持着开枪的姿势,左手紧紧攥着半张作战地图。 跟着来的战地记者看到了让人一辈子忘不了的景象:五百多个官兵的尸体围成一圈,最外面的战士,到死都是跪着开枪的姿势。 当地老百姓上山收尸的时候,在史恩华的军装内袋里,找到一封没寄出去的家信。 上面写着:"爹娘,儿子已经把命交给国家了,没法再顾家了。要是有下辈子,一定好好在您二老跟前尽孝......" 村民们含着眼泪,把他埋在了傅朝村,坟前的石碑上刻着 "中华魂史营长之墓"。 这场阻击战打得太惨烈了,史恩华营的人全牺牲了,但他们拖住了日军三天两夜,打死了一千多个鬼子。 消息传到重庆,周恩来亲笔写了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宋庆龄在《纽约时报》上写文章说:"中国只有战死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1988年,民政部追认史恩华为革命烈士,他的故事被放进了岳阳抗战纪念馆,成了中国人不服输精神的象征。 史恩华牺牲的时候才29岁,他和战友们的牺牲,让我们看到中国军人有多勇敢,他们用命保住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听说后急得不行,赶紧让人去救。谁知营长却说:“日
靖江的过去
2025-08-09 23:18: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