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11岁女孩,这个女孩在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没有一根头发,善良的阿尼帕最终将其带回了家,在那里,小女孩见到了其他十几个同样被阿尼帕收养的孩子,这些孩子甚至来自不同的民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的冬天,阿勒泰的风格外刺骨,天色还没亮,街上的积雪被寒风卷起,路上几乎看不到人影。 供销社后面的一处垃圾堆旁,一个瘦小的身影蜷缩在那里,正翻找被人丢掉的菜叶,她的棉衣已经破成了几个大口子,袖口露出乌黑的棉絮,双腿冻得发紫。 她才十一岁,头皮结着厚厚的痂,溃烂的地方渗着血水,光秃的头顶没有一根头发,身上带着一股混合着寒气和药水味的气息,让人心里发酸。 阿尼帕从集市回家的路上看见了她,停下脚步,低头看了很久,她俯下身,把手伸过去,那双手又冷又硬,她不忍多想,拉着小女孩往自家走。 推开院门,热气裹着玉米面的香味涌了出来,屋子里十几个孩子正围着一口大铁锅,手里拿着碗,等着开锅,屋里很挤,但到处都透着一种热闹的温暖。 孩子们的面孔各不相同,说话的口音也带着差异,有的来自维吾尔族,有的来自哈萨克族,还有汉族、回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看到阿尼帕回来,所有孩子的眼睛都亮了。 小女孩被领到炕边坐下,阿尼帕把一锅热水端到屋里,她先把结痂的地方用温水慢慢泡软,再用棉布擦去脏污,然后轻轻涂上从诊所买来的药膏。 药水刚碰到伤口,小女孩的肩膀就颤了一下,眼睛里闪着泪光,那天晚上,她第一次在干净的被子里睡下,怀里还抱着阿尼帕找出来的旧棉袄。 没过多久,阿尼帕听人说,小女孩还有三个兄妹在外面流落,她收拾了点干粮,骑着毛驴挨村去找。 屠宰场、菜市场、煤堆旁,她一个个找过去,把他们带回了家,家里一下子多了四双筷子,吃饭的时候,大锅要煮满三次才能轮到所有人。 家里的日子一直紧巴巴,阿比包是县里的警察,下班后去工地搬砖,夜里还帮人卸煤车,回家时衣服上全是煤灰。 阿尼帕每天凌晨四点就要下河洗羊肠子,冬天的河面结着冰,她得先砸开冰面,把手伸进刺骨的水里搓洗。 手上的皮肤早被冻得开裂,关节也变得粗大,最难的时候,连盐都舍不得买,她把自己留了二十多年的辫子剪掉,换来几块钱和一包药粉,只为给发烧的孩子治病。 吃饭时,她总是等所有孩子都吃完才动筷子,一次,她在灶台边晕倒,手里还攥着一半馕,说是留给晚上回来的丈夫。 孩子们抢着把馕塞到她嘴里,她摇摇头,把碗推开,她总说,只要孩子们吃饱,她就心满意足。 在这个家里,没有人会被区别对待,阿尼帕给孩子们定下规矩,亲生的和收养的都一样,衣服先给年纪小的穿,犯错了都要讲清道理,每到节日,院子里都要热闹一番,古尔邦节、春节一个不少。 饭桌上既有手抓饭,也有热腾腾的饺子,孩子们来自不同民族,说着不同的语言,刚开始谁也听不懂谁。 阿尼帕让他们结成对子,互相教对方的母语,时间久了,家里形成了奇特的“混合语”,汉族孩子会用维语叫“妈妈”,少数民族的孩子也会学汉语说“哥哥快点”。 孩子们逐渐长大,学会了互相照顾,大的帮小的缝补衣服,小的给大的端水盛饭,晚上做作业时,大的带着小的复习,炕上炕下全是低声的读书声。 偶尔有孩子因为玩具、衣服闹别扭,阿尼帕就翻出旧布料,带着他们一起缝新的,边做边说家里人要像颜色不一的彩虹,放在一起才美。 多年过去,这些孩子走向了不同的生活,有的成了木匠,把挣到的钱拿去资助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有的成了护士,用几种语言和病人交流;有的在学校教书,把学到的知识传给下一代。 节日时,他们不管多忙都会回到院子里,几辆车停在村口,屋里屋外满是说笑声,那口用了几十年的大铁锅依旧摆在灶台上,锅底磨得发亮,每次开锅,香味会飘满整条街,像从前一样。 如今,这个家已经四世同堂,百口人同在一个院子里吃饭,院子里的炊烟一年四季不散,锅里煮着羊肉、玉米和胡萝卜,也煮着几十年不变的温情。 那些曾经被阿尼帕接回家的孩子,不论来自哪一个民族,都在这里分过一碗热汤,围坐过同一口锅,对他们来说,这口锅就是家的象征,也是他们记忆里最温暖的地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华网——“传奇妈妈”阿尼帕
1977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11岁女孩,这个女孩在头上长满
如梦菲记
2025-08-11 15:18: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