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狠人了!”黑龙江一女子凌晨5点熟睡时,突然被广场上传来的声响吵醒,她果断冲向广场,结果看到一群大妈放着音乐,在跳广场舞,女子吐槽:就是退休金发多了,并报警和大妈们硬刚,网友:能跳舞,但这也太早了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7月30日,黑龙江一个夏日的清晨,天还蒙蒙亮,街灯的光还没完全退去,小区的楼道里安静得能听见水管里缓缓流动的水声,突然,一阵节奏分明的音乐像潮水一样冲了进来,震得窗玻璃微微颤动。 五楼的一位女子正沉在梦里,被这股巨响硬生生拉了出来,她翻了个身,试图捂着耳朵继续睡,可鼓点和旋律一下一下顶在耳膜上,睡意彻底被搅散。 她一骨碌坐起身,心里火气一点点升起来,望向窗外,晨雾中,广场上摆着一个黑色的大音响,音量开到最大,十几位穿着统一舞蹈服的大妈围成一圈,跟着音乐舞动,手上的彩扇在灯光下闪着亮光。 音响离居民楼不到十米,仿佛特意把声音送进卧室里,女子没多想,简单套了件外套,穿着拖鞋就下了楼。 走到广场边,近距离的声音更像一堵墙直扑过来,大妈们跳得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节拍里,女子上前表达不满,指出声音太大、时间太早。 现场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舞者们停下动作,围了过来,坚称这是公共空间,锻炼身体理所当然。 空气中充满了两种不同的节奏,一边是想要安静入睡的急迫,一边是清晨活动的热情,话语声越来越高,表情也越来越僵硬,彼此的立场像两堵墙对立着。 女子感到再说下去也没意义,掏出手机拨通了报警电话,不一会儿,巡逻车停在广场边,两名民警下车走来,他们先听双方各自陈述,再试着寻找折中的办法。 经过一番沟通,最后确定广场舞的时间从早上五点推迟到六点,对习惯早起的大妈们来说,这只是多等一个小时;对那位女子来说,却是能多半小时睡眠的宝贵改善,虽然结果并不完美,但至少让人感觉到冲突有了出口。 这件事在小区里传开后,不少居民开始议论,有人觉得大妈们的锻炼没错,可时间实在太早,打扰了别人的休息。 也有人认为年轻人睡得太晚,作息不健康,应该向早起学习,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城市生活里普遍存在的作息矛盾。 老年人退休后社交圈变小,早起活动成了日常习惯;上班族晚睡早起,清晨的安静时间极其珍贵。 公共空间有限,同一块广场既是跳舞的地方,也是孩子玩耍、居民散步的区域,时间和空间一重叠,摩擦就很难避免。 网上也有不少人关注这件事,有的网友支持女子,说在天亮之前开大音响跳舞确实扰民;也有人替大妈们说话,觉得早起是好习惯,年轻人不该抱怨。 还有人提议,换成静音耳机舞,这样既能跟着音乐节拍动起来,又不打扰别人,甚至有地方的年轻人加入到广场舞队伍里,把舞蹈改成流行舞或者直播互动,气氛热闹又不扰民,成为社区里一道新风景。 对这位女子来说,报警不是为了和谁作对,而是想守住自己有限的休息时间,对大妈们来说,跳舞是一种生活乐趣,也是一种社交方式。 冲突的核心,不是舞蹈本身,而是如何在同一片空间、不同作息的人群之间找到平衡。 有人建议,在居民楼较近的地方,活动时间安排在早上八点以后,晚上九点之前,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内,或直接设立远离住宅的固定舞区,这样既能满足锻炼需求,也不会让别人被迫参与“晨练”。 社区管理也能在其中发挥作用,通过居民会议或者意见征集,让不同年龄、不同作息的人都能表达诉求,制定大家都愿意遵守的规则。 比如设定静音时段,安装分贝监测器,遇到超标及时提醒;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音响替换成无线耳机系统,舞者们照样能感受音乐的节奏,旁人却能安静休息。 那天之后,小区门口贴出了物业的告示,明确静音时段,提醒大家尊重邻里,广场依旧是广场,但多了一份规矩,大妈们虽然还在跳舞,音量和时间上都有了调整,女子也终于能在清晨多睡一会。 公共空间是大家的舞台,既需要热闹,也需要宁静,有人愿意退一步,日子就会顺畅许多,在这座城市里,理解和包容或许比音响的分贝更能让人心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法治进行时——凌晨5点广场舞吵疯 妹子报警硬刚 大妈嚣张:"干啥?我躲谁呀?"妹子吐槽:就是退休金发多了,最新进展:22点到6点禁止扰民
“碰到狠人了!”黑龙江一女子凌晨5点熟睡时,突然被广场上传来的声响吵醒,她果断冲
如梦菲记
2025-08-11 15:18:14
0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