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为限制徐光宪夫妇回国,美国不惜出台法令,然而,徐光宪并不妥协,为了回国,没想到妻子给出了一个主意,最终他才能回到祖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的春天,美国旧金山港口的海风带着咸味,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站在“戈登将军”号邮轮的甲板边,手握冰凉的栏杆,海面上涌动着浓重的雾气。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内百废待兴,外面却传来消息,美国国会即将通过限制中国留学生归国的法案。 离生效只剩下三天,很多人已经被滞留在美国,回国的路几乎被切断,徐光宪明白,这一走,可能就是一生的抉择。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上虞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律师,精通古算,喜欢出一些推理算术题考他,年少的徐光宪常常趴在家中的旧书桌上演算,草稿纸上写满数字,少年时代的战乱,让他的求学之路多次辗转。 1939年,他从宁波高等工业学校毕业,本打算去云南修铁路,因为意外滞留在上海,才进入化学专业学习。 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才华出众的高小霞,两人在昏暗的实验室里用煤油灯加热试管,在战火中互相扶持,完成学业。 抗战结束后,徐光宪考取全国留学生考试,去了美国深造,先在华盛顿大学短暂学习,再到哥伦比亚大学主修量子化学,成绩优异,被选为Phi Lambda 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获得象征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 几年后,他又成为美国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拿到第二枚金钥匙,在纽约的实验室里,他有优越的科研条件,也有一条看得见的晋升之路,高小霞也进入纽约大学研究生院,专攻分析化学,两人生活紧凑而充实。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心中涌起一种急切的情绪,1950年底,他收到唐敖庆的来信,信中转达了北大邀请他回国任教的意愿,并说祖国急需人才,这让他下定决心回去。 就在这时,朝鲜战火升温,美国开始收紧政策,中国学者被重点监控,阻止回国的法案几乎已成定局,留在美国意味着稳定和名望,回国则充满风险,时间一点点流逝,回国的机会正在消失。 高小霞的博士学位只差半年实验,她也面对着选择,她心里很清楚,科学成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继续追求,但归国的窗口一旦关闭,就再难打开。 她想到一个办法,以“华侨归国省亲”为理由申请出境,避开政策封锁,两人抓住这条生路,紧急准备,把积蓄换成300美元,买了三等舱船票,带着装有科研资料的行李箱,把两枚金钥匙放在最安全的夹层。 那天离开港口时,海面上雾气很重,金门大桥像一条模糊的影子横在前方,邮轮缓缓驶出海湾,城市的灯光在夜色中退去。 甲板上,徐光宪在日记本上写下,母亲需要儿子,就像钢铁需要稀土,他知道,前方的路将从零开始,但心中有一种安定的力量。 回到祖国后,他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很快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几年后,国家将他调入技术物理系,开展核燃料化学研究,随着工业建设的需要,他又转向稀土分离领域。 当时国内的稀土纯度低,生产成本高,国际先进技术又被封锁,1972年,他接到分离镨、钕的任务,这两种稀土元素性质极为接近,被公认为难以分开的组合。 徐光宪查阅大量资料,把过去在络合物平衡和萃取化学上的积累与稀土分离结合起来,他放弃成本高昂的离子交换法,琢磨出一套“串级萃取”理论。 经过无数次实验,分离系数不断提高,产品纯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这项成果推广到全国,使中国稀土产业迅速成长。 他并没有将技术封闭起来,而是组织培训,把复杂的公式转化成简明的口诀,让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也能掌握操作要领,工厂里,萃取槽边站着穿旧中山装的徐光宪,记录数据,反复调整工艺参数,直到生产稳定。 进入晚年,他对稀土资源保护的忧虑越来越强,看到大量高纯度稀土以低价出口,他与多位院士上书呼吁,要求把稀土当作战略资源储备,他的建议推动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稀土进入战略储备清单。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发表了大量论文,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有的后来成为院士,他将科研奖励的奖金投入到稀土研究,直到生命最后几年,仍在关注稀土产业的未来。 1951年的那段航程,像一条分界线,把他的人生分成两段,之前是学业与个人成就的积累,之后是将一切交给祖国的长期奉献。 两枚金钥匙见证了他的选择,一枚来自科学的荣誉,一枚象征着回家的决心,在那个被法令封锁的年代,正是妻子的智慧与他的坚定,让他们走上了归国的甲板,也让中国稀土事业有了新的起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学习时报——归国科学家丨徐光宪:提取高纯度稀土达到99.99%
1951年,为限制徐光宪夫妇回国,美国不惜出台法令,然而,徐光宪并不妥协,为了回
如梦菲记
2025-08-11 16:18: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