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俄乌战争,还是巴以冲突,或者是中东战争,本质上都是我们布局路上的衍生物罢了!其实,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有能力,最关键的在于他是否能看到未来,而不仅仅是眼下。因为绝大多数的国家决策短期内都是无法见效的,而且还会遭到大量的阴阳怪气的反击和批评。 很多时候,当一个国家在默默进行长远规划时,外界看到的只是眼前的投入和消耗,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背后是在为几十年后甚至一个世纪后的局势打基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经济和物质条件都极度落后。当时全国上下还在为温饱发愁,却已经着手开展大规模扫盲、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同时还决定花费巨大的经济和人力去攻克“两弹一星”这些尖端科技项目。 这些举措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质疑,许多人不能理解,觉得与其去造原子弹,不如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但国家并没有因此放弃,因为高层明白,这些关乎国防安全和科技水平的核心能力,未来会是立国的根本。 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国家依然延续着这种思路。那时候人均GDP还只有一千多美元,跟菲律宾等国家差不多,可我们却决定投入巨资规划高速公路网络。 那时国内汽车并不多,这种做法招来了不少人说风凉话。后来,又启动了高铁建设,更是引发了大量争议。 有人认为高铁太超前了,不如先提升民众收入。但是,几年后的事实证明,高速公路和高铁成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 也就是在九十年代,中国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调整的双重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很多人都在说中国要完了。然而,国家却在着手谋划百年后的事情——航母、核潜艇、全面的教育网络、城乡覆盖的医疗体系,还有纵横全国的交通基础设施。 当时,歼20战斗机等进军事装备项目悄然立项,而老百姓日常生活水平依旧有限。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坚持这条路,本身就说明了战略定力和眼光。 随着国力增强,这种布局延伸到全球。推进“一带一路”、加强与非洲的基础设施合作,不是随意撒钱,而是为了在全球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和市场格局。 这些基础设施,不只让合作国受益,也为中国未来的贸易和发展打开了通道。这种做法跟老美那种只顾短期选票、忽视长期建设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今再看,从网络购物的便捷,到高速发展的IT产业,背后全是十几二十年前的铺垫——有了全国的宽带网络,有了贯通南北的高铁和高速,才有了今天的高效和便利。 同样面对外部贸易战,中国能够保持韧性,也是因为多年前就开始构建产业链自主和内循环的能力。 一个国家要想不被外界左右,就必须自己足够强大。从建国初期到今天,这条路始终没有改变,正是这样坚持,才让我们在今天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有全球唯一的全产业链。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
【119评论】【4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