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没上过大学,连高中都没毕业的黑龙江农民,拒绝300万美元的挖角,攻克了让美国、日本专家,研究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农业难题! 主要信源:(云南网——果然有种·非凡南繁 | 世界全雌西瓜发现第一人姜向涛:婉拒国外高额转让费 欲将技术无偿捐给国家) 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广阔的田野里,姜向涛躬耕的身影日复一日。 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凭着不甘平庸的心气和对土地的深情,做出了一番惊动世界的大事。 那些年美日两国顶尖专家耗时十几年、砸下巨资未能攻克的"全雌西瓜"育种难题,竟被他用五年光阴在黑土地上破解了。 1995年的林甸农村,薄田勉强糊口。 妻子拖着孩子整天在地里操劳,依旧家徒四壁。 姜向涛憋着一股劲琢磨出路,最终把希望寄托在制种上。 他联合几个村民成立制种小组,白天观测瓜秧,夜晚在油灯下翻查资料。 村民眼里的"不务正业",他却风雨无阻地坚守。 收获的种子寥寥无几,卖不动也不足支撑基本开销,姜向涛却从未动摇。 1998年夏季里酷暑难当,小儿子连蹦带跳从瓜地跑来:"爸!有棵苗每节都长瓜咧!" 姜向涛急忙冲去瓜棚,看到一株神奇瓜苗。。 叶腋下缀满小瓜纽,但遍寻全株竟无一朵雄花开放。 这可怎么办? 他立即采集了别株雄花,屏着呼吸给这株异类人工授粉。 秋后结的138粒种子,他捧在手心晒干收藏,像珍藏希望的火种。 翌春,姜向涛将138粒种子全部播下。 出苗后他焦心地反复查察,满田瓜秧却寻不见一丝异常。 希望没有熄灭。 姜向涛收拾心情藏起新收获的种子等待机会。 到了第三年春回大地,神奇再次上演:部分瓜秧重现了节节挂瓜、只见雌花的形状。 翻阅资料后姜向涛浑身血液沸腾,原来这就是全世界追逐的圣杯:全雌西瓜!当 时虽有全雌南瓜、黄瓜,西瓜领域却仍是人类未知的荒原。 目标骤然清晰。 三伏天他顶着烈日在瓜棚做记录,衣背结成白花花的汗碱;寒冬深夜裹着棉被蹲守苗床,生怕冻坏弱苗。 他一次次蹬几十里破旧自行车到县城请教农技员,在图书馆落满尘灰的书堆里查抄理论。 五年岁月在瓜蔓间游走,终于定格在瓜熟蒂落的一天。 当看到瓜秧节节挂满滚圆的西瓜,这个从不轻易动容的东北汉子眼里闪着水光。 中国人率先摘下世界农业皇冠上的这颗明珠。 成功让他名声鹊起。 2005年姜向涛带着新培育的全雌瓜种出现在郑州果树所,技术负责人谭素英研究员当场惊呼"这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宝",并引领他拜见中国瓜类研究泰斗吴明珠院士。 吴院士紧握他的手激动道:"好样的!你给国家争光了!" 随后不仅推荐他入驻海南实验基地,还亲自指导课题研究。 某次强台风突袭,吴院士毅然指挥人先护住姜向涛的两棚瓜苗,自己十六个试验棚任风吹打。 这份情谊使姜向涛坚定立誓:必须守护好这份国家财产,才能不负所托。 巨大利诱接踵而至。有人潜入他的瓜田试图窃种,外国专家先后开出300万美元价码登门求购。 面对能彻底改变贫困命运的天价,姜向涛却毫不犹豫婉拒:"中国的土地长出的成果,就属于中国。" 姜向涛心中已然明了:金玉满堂不如种传天下。 他最终与农科院种质资源库合作,陆续将20多个珍贵全雌西瓜种质资源无偿献予国家库永久保存。 成功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颠簸。 2000年前后林甸制种市场突然冻结,合作单位拖欠他173万元资金,其中160多万是给村民的辛苦钱。 小年寒冬他背着种子奔波外省推销,正月初四终于收到山东的订单,迅速发出43箱种子。 可随后货钱两空,对方杳无音讯。 雪上加霜的是,女儿正当高考得中需要费用,他走投无路甚至想让女儿停学一起卖瓜种还债。 后来费尽周折找到那个骗子,满仓库是无人打理的种子,最终只能拿它们抵了欠农民的部分债。 如今已七旬高龄的姜向涛依然早出晚归守在七个试验棚里。 那里生长着三百多个瓜果种苗,每片叶、每朵花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2024年,他又推出了四个抗病丰产的新种。 他培育的全雌西瓜打破了传统制种工序:无需人工授粉就能产出纯度极高的杂交种。 西瓜浑圆光滑,几无畸果;肉脆如冰,甜度均匀;纤维极细,瓜子微小,连老人孩子都能轻松入口。 当姜向涛俯身测量西瓜的糖度时,海南大学正以他提供的种子为核心攻关新一代种植技术,全国多处育种基地也在用他的方法推广优质瓜种。 常有年轻学子前来取经,姜向涛倾囊相授,眼神里跳跃着期盼的火苗。 愿一粒粒中国种子,在更多农人希望的田野上枝繁叶茂。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尴尬了!黑龙江,女子带着比自己小16岁的男友回家,不料,男友到家后就被赶来的亲朋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