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平常的秋日午后,神农架小当阳的山坡上,红花公社的妇女们正热火朝天地干活。1970年代的人民公社,集体劳动是日常,姐妹们裹着头巾,穿着补丁摞补丁的靛蓝布衣,挥着锄头,嘴里哼着方言小调。 陈姐,40岁出头,手掌满是老茧,身板却硬朗。她正低头挖土豆,竹篓里已经装了半筐。 突然,远处传来一声闷吼,像雷声滚过山谷。姐妹们愣了一下,以为是野猪窜林子,没太在意。可没等她们反应过来,一道黑黄相间的影子从林子里蹿出,直扑人群! “豹子!”有人尖叫。郑大姐,一个50岁的瘦弱妇女,离豹子最近。她正弯腰捡土豆,压根没来得及跑,豹子已经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她的后背。姐妹们吓得四散奔逃,有的摔倒在落叶堆里,有的惊叫着喊“救命”。 可陈姐没跑。她瞥见地上的一根栎木棍——平时用来挑柴的家伙,足有手臂粗。她抄起木棍,猛冲过去,嘴里大喊:“别慌!护着郑大姐!”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豹子的利爪已经挥向郑大姐的肩膀…… 豹子的速度快得像闪电,资料显示,金钱豹冲刺时速可达58公里/小时,哪怕是老豹,3秒内也能扑倒猎物。可陈姐没时间害怕。 她瞅准豹子扑来的瞬间,双手紧握木棍,像劈柴一样,狠狠刺向豹子的右眼!“噗”的一声,棍尖扎进豹子的眼窝,血水喷涌,溅得陈姐的衣领一片暗红。 豹子痛得仰头狂吼,爪子在空中乱抓,踉跄后退。郑大姐趁机爬开,躲到了一棵冷杉树后,吓得瑟瑟发抖,裤子都湿了。 陈姐没停手。她知道,老豹受伤后更危险。中科院研究表明,老年豹因牙齿磨损,捕食能力下降,常铤而走险攻击人类。这头豹子,瘦得肋骨都凸出来,犬齿断了一半,显然是饿极了。 陈姐一边挥棍护住郑大姐,一边大声喊:“姐妹们,拿石头砸!”其他妇女回过神来,纷纷捡起地上的石块,朝豹子砸去。 豹子右眼流血,左眼浑浊,行动已经迟缓。陈姐瞅准机会,又是一棍,砸在豹子脑门上。终于,豹子发出一声低鸣,瘫倒在地,气绝身亡。 战斗结束,姐妹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夸陈姐“胆大如虎”。可陈姐却抹了把脸上的血,叹了口气:“这豹子,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 村民赶到时,发现这头豹子瘦得皮包骨,右眼被刺穿,血迹喷射在落叶上,像一幅残酷的画。 据《湖北日报》1975年报道,这头豹子是只老年雄性金钱豹,体重仅45公斤,远低于正常豹的70公斤。它的犬齿断裂,爪子磨秃,显然已丧失捕猎能力,只能冒险袭击人类。 1970年代的神农架,垦荒活动频繁,毁林开田让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急剧减少。《神农架志》记载,1975年人兽冲突频发,当年发生了3起豹袭人事件。这头老豹,或许是饿到走投无路,才闯进了生产队的劳动现场。 可陈姐和姐妹们,又何尝不是在为生存而战?人民公社的年代,粮食紧缺,挖土豆是为了全村的口粮。陈姐后来回忆:“我没想啥英雄不英雄,就想着不能让姐妹们白白送命。” 这场搏斗,不仅是人与兽的较量,更是人与自然的对峙。陈姐的木棍,成了人类求生意志的象征。 那根栎木棍,后来被送到神农架自然博物馆展出,旁边还有那头豹的颅骨,右眼窝上一个2厘米的洞,触目惊心。 事件之后,红花公社授予陈姐“勇斗猛兽先进个人”称号,奖励了一块搪瓷脸盆和10斤粮票。郑大姐逢人就说:“没陈姐,我早没命了。” 可陈姐却从不居功,她把豹皮上交公社,换来的钱分给了姐妹们。她说:“咱们是一队的,活命得靠大家伙儿。”这股集体精神,正是1970年代农村的缩影。 这场事件还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1976年,红花公社成立了“护农狩猎队”,配发土铳和铜锣,专门驱赶野兽。神农架的村民们学会了在林间劳动时敲锣警示,减少了人兽冲突。 据《楚天都市报》2010年报道,郑大姐晚年回忆起那一天,依然眼含泪光:“陈姐抡棍子的样子,像座山,护着我们。”
我家楼上有个60出头的大叔,前两天晚上后半夜摔倒在地,哼哼唧唧喊老伴,他老伴愣是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