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国际威望非常高!但是你会发现各国领袖到美国,都希望得到美国尊重,但到了中国,都希望得到中国的钱,但他们骨子里对美国是怕,对中国是贪,却一点儿都不怕!你们不奇怪吗?无论大国小国都是如此。 德国、英国这些国家一边想引进华为的先进技术降低通信建设成本,另一边又在美国的压力下犹豫是否要排除华为设备。美国通过北约体系在欧洲驻扎大量军队,还掌握着全球SWIFT金融结算系统,哪个欧洲国家要是敢在安全问题上忤逆美国,分分钟可能被“断网”或军事威慑。 但中国能给欧洲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000亿欧元,中国是德国汽车、法国红酒的最大出口市场之一。所以欧洲领导人去华盛顿谈的是“防务分担”,到北京聊的却是“投资协议”,这就是典型的“怕美国拳头,爱中国钱袋子”。 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南海周边国家,一边在南海岛礁问题上和中国存在摩擦,另一边却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在南海有航母战斗群巡航,能给它们提供“安全承诺”; 但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6990亿美元,占东盟外贸总额的15%。所以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搞“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平衡术,骨子里对美国的军事存在有所忌惮,却又舍不得放弃中国的市场和投资。 肯尼亚总统鲁托今年顶住美国压力,坚持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即便面临美国撤销“主要非北约盟友”地位的威胁。非洲国家之所以“不怕中国”,是因为中国从不干涉内政,投资都是“项目换资源”的平等合作,而美国却常以“民主标准”为由附加政治条件。 这种现象的根源,其实藏在中美两国的实力结构差异里。美国有五大霸权支柱,军事上11个航母战斗群全球巡航,金融上美元占全球支付份额的40%,科技上硅谷垄断芯片和操作系统,文化上好莱坞电影占据全球票房70%,制度上主导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 这种“霸权乘数效应”让美国能通过军事威慑、金融制裁、技术封锁等手段迫使他国屈服。而中国目前只有经济总量接近美国,但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6,军事上军费开支仅为美国的1/3,金融上人民币跨境支付份额不足3%。 中美外交策略的差异加剧了这种态度分化,美国搞的是“结盟体系”,要求盟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站队,比如要求日本、韩国禁用华为设备,否则就削减防务支持。
这种“结伴不结盟”的策略让其他国家觉得和中国合作没有政治风险,反而能获得基建投资、市场准入等实惠。就像沙特在石油贸易中开始尝试人民币结算,却依然保留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它们不怕中国,是因为中国不会用军事手段逼迫它们选边站。 随着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常态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00多个国家,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新评估风险。这种态度转变,恰恰说明中国正在通过经济实力的外溢效应,逐步积累战略信誉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