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地图上的一抹粉红,谈判桌上的硬茬。 阿拉斯加会面之后,普京把话挑明了:乌军撤出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换前线“冻结”。基辅的答复同样干脆——寸土不让。民意也顶着: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大约四分之三的乌克兰人反对割地求和。于是,顿巴斯成了这场和平谈判的决定性断层线:一边是要红线,一边是要结果。 为什么偏偏是它?因为顿巴斯不是抽象名词,它是煤、钢、重工的栈板,是苏联工业化留下的躯干。俄语人口比例高,政治倾向“向东”,被推翻的亚努科维奇就出自这里。2014年之后,克里米亚被吞并,东线起火,“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在武器与资金的支撑下登场;2022年,战争总动员,俄军直接把战线推到城市门口。 现在的盘面并不模糊:莫斯科控制了约46570平方公里——差不多88%的顿巴斯;卢甘斯克几乎全域在手,顿涅茨克还有四分之一由乌方坚守。乌军在要点城市和防御带上死扛,代价是几万条命;仍有二十五万以上的平民留在乌控区,日常即前线。 对克里姆林宫而言,顿巴斯的价值并非只在“保护俄语人群”的叙事。它连接工业、交通和战区纵深,是东部安全的硬保障。至于象征意义,老实说,它不如克里米亚能激起俄国内情绪——全面入侵前,支持并入的人不过一小撮;真打起来后,叙事改了,支持并入的比例就跟着往上走,这就是“战争塑造认知”的模板。 问题是,拿下顿巴斯就收手吗?普京在阿拉斯加的口风是:东部归我,南线(赫尔松、扎波罗热)冻结;他也公开把“2022年秋天宣布需要的四地”挂在嘴边,时不时再提一嘴哈尔科夫、苏梅、切尔尼戈夫的“缓冲区”。熟悉俄政的前官员的总结更直白:“机会主义。尝到甜头,食欲就上来了。” 军事层面,现实很骨感。俄军能否把战力、补给和后勤拉到顿巴斯之外,维持高强度攻势?不少分析师持保留态度。更大的概率,是在乌境内拖成一场年复一年的消耗战——炮管、炮弹、兵员与财政的互相挤压,直到有人先眨眼。 基辅的算术同样简单:一旦丢掉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防御带那条脊梁,顿线就会变成“跳板”,通往第聂伯河中游的门被撬开。守住,不只是政治话术;守不住,后果是战场几何结构的根本改变。 回到谈判桌。这里有三条难缠的线: 第一,领土表述。是“被占领”还是“争议区”,一个词,决定文本的方向。 第二,安全保障。谁担保、担保什么、怎么执行、违约如何判定——不是随手塞进联合声明的装饰。 第三,先后次序。是“停火—谈判”,还是“谈判—冻结—再停火”?每一种顺序,意味着不同的政治账单。 对莫斯科,要的是能回家交差的“战果叙事”;对基辅,要的是不会明天就被打脸的“安全安排”;对欧洲,是制裁疲劳与威慑信誉的两难;对华盛顿,是把“可售卖的和平”装进国内议程。每一方都知道顿巴斯是钥匙,但没有人愿意先在钥匙上刻字。 因此,不要被镜头里的笑脸与形容词迷惑。只要顿巴斯这块钢板不移,所谓“阿拉斯加精神”也好、“三方峰会”也罢,都只是铺陈。真要推进,唯一的现实路径是把地图颜色变成条款,把条款变成机制,把机制接上可检验的时间表。否则,“冻结”只是另一个词的“拖延”,“保障”只是另一个版本的“空头”。 参考资料:《 俄媒称阿拉斯加会谈讨论了乌军撤出顿巴斯地区的必要性-凤凰网 》
顿巴斯,地图上的一抹粉红,谈判桌上的硬茬。 阿拉斯加会面之后,普京把话挑明了:乌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20 16:12:3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