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几个日伪军怀疑一女乞丐是地下党,就要检查她,突然女乞丐从包裹里拿出一物件,这个举动竟然救了她的命。 1943年深秋,山东定陶的一条土路上,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挎着破竹篮缓缓走过。她叫朱文起,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讨饭婆,但竹篮夹层里藏着的情报,足以让日军的一次伏击计划彻底落空。 朱文起生于1905年,原本有个温暖的家。1941年丈夫死于日军扫荡,她带着三个孩子开始了四处乞讨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寡妇,后来成了八路军地下交通网中最可靠的一环。 改变她命运的人是侄子游文斋,当时担任定陶特支书记。1941年冬天,地下交通线遭到严重破坏,几名交通员相继牺牲。游文斋突然意识到,姑母的乞丐身份简直是天然的保护色。 从那时起,朱文起开始了双重生活。白天她依然是那个到处讨饭的可怜婆子,但包袱里却经常夹带着关乎生死的军事情报。她最常用的办法是把情报缝进双层针线包,表面放上几根纳鞋底的钢针作掩护。 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1943年秋天,几个日伪军对她起了疑心,非要搜查她的所有物品。朱文起面不改色地掏出钢针,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用当地方言絮叨着家长里短。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完美地掩护了针线包里的重要情报。 当夜,这份关于日军火力部署的情报及时送达,让武工队成功绕开了敌人新增的机枪阵地。如果没有这份情报,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一场血战。 随着日军悬赏捉拿“共党探子”,朱文起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她开始变换各种身份:有时装成卖鸡蛋的老妇,用手势传递据点分布图;有时选择夜晚从乱坟岗穿行,把情报藏进无人问津的地方;甚至在节庆时放飞带着标记的纸灯,为部队指明敌人指挥部的位置。 有一次差点暴露身份,朱文起机智地跑进一户农家,迅速和女主人交换了衣服躲进柴垛。当追兵冲进院子时,只看到一个安静纺线的普通农妇。 三年时间里,朱文起成功传递了数百次情报,每一次都是在刀尖上行走。她提供的情报帮助八路军摧毁了十多个日伪据点,营救了大批抗日志士。那三根陪伴她穿越无数封锁线的钢针,表面上是缝补工具,实际承载着无数生死考验。 抗战胜利后,组织要安排她到县里工作,朱文起却婉言谢绝了。她认为自己文化不高,不适合坐办公室,于是扛起锄头回到了荒废多年的田地。邻居们只知道这个讨饭的老太太在战争中帮过忙,但具体做了什么,没人清楚。 1982年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了那个珍藏多年的青布包。里面的钢针已被汗水腐蚀出深深的痕迹,无声述说着三年来的惊心动魄。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自称“不识字”的老太太其实早就学会了读写,她只是不愿让功劳成为负担。 真正的英雄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外表下,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正是无数个像她这样的普通人,用智慧和勇气默默支撑着民族的希望。那些锈迹斑斑的钢针和发黄的纸条,是她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信源: 《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山东省档案馆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山东省民政厅
抗战中,陈赓率部围攻邢台后,听说了件怪事,伪军半夜不睡觉化装成八路军,到处扔手榴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