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奥运冠军陈若琳被亲生父母无情地抛弃了,舅舅将她抚养大,然而,当她斩获22个世界冠军后,母亲却要认亲,可陈若琳的举动让人意外…… 1992年12月12日,陈若琳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家庭。 她的童年并不完整,三岁那年,父母离异,父亲离开,母亲带着哥哥去了加拿大,从此不再过问她的生活。 小小年纪的陈若琳,被留在老家,最初由外婆照顾,但老人年纪大,精力有限,后来她被舅舅舅妈接过去抚养。 在那之后,她就把舅舅舅妈当作了真正的父母。 舅舅家并不富裕,舅舅在工厂打工,舅妈务农,但对她格外用心。 每天接送她上下学,教她认字识数,生活中省吃俭用,却尽量给她一个完整的成长环境。 四岁时,因为身体偏弱,她被送去南通儿童业余体校学习游泳 原本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却因为柔韧性好、身材轻盈,被教练看中,转入跳水项目。 刚开始接触跳水,陈若琳经常摔得全身青紫。 有一次练习翻腾动作时,从高台上摔下来,右臂骨折。 医生建议休养三个月,她仅仅一个月就缠着绷带回到训练场,并且坚持参加比赛,还拿下了第四名。 这种倔强让教练们印象深刻。 十四岁那年,国家队选拔。 周继红在南通选材时,看到她从十米台一跃而下,入水几乎没有水花,当场决定把她带进国家队。 临行前,舅舅送她到火车站,叮嘱她要努力。 就这样,陈若琳踏上了更严格的训练之路。 进入国家队后,训练生活单调而紧张。 清晨五点,她就在泳池热身,一遍又一遍重复动作。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她刚进队不久,就和搭档拿下三米板双人银牌。 这是她的第一次世界舞台亮相,两年后世界杯,她和贾童合作,夺得双人十米台金牌,第一次成为世界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年仅十八岁的陈若琳,在女子十米台单人和双人项目上包揽金牌,并刷新了奥运纪录。 2011年世锦赛,她首次在十米台项目上包揽单双人金牌,成为第一个实现奥运、世锦赛和世界杯全冠的女运动员。 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颈椎旧伤复发,她几乎转动不了脖子。 即便如此,她还是登场比赛,并且完成卫冕,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200枚金牌的获得者。 此后几年,她继续在世锦赛、世界杯保持优势。 到2015年,她累计拿下22个世界冠军,创造了双人项目14连冠和59连胜的纪录。 训练和比赛的压力伴随着伤病。颈椎和腰肩的伤势逐渐加重,医生提醒她继续坚持会带来严重后果。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她和刘蕙瑕合作,获得双人十米台金牌,这是她第五枚奥运金牌。 同年10月,她正式宣布退役,年仅24岁。 陈若琳的退役,并不是告别跳水,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又考取了国际泳联裁判资格,先后执裁过世锦赛和东京奥运会。 2018年,她回到国家队担任教练,专注女子十米台项目。 她的经验和严谨作风,帮助弟子们在训练中不断突破。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和陈芋汐在女子十米台分获金银牌。 陈若琳作为教练在场边指导。 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这对“王炸”组合再次闪耀,她继续在背后承担起培养新一代跳水选手的责任。 1995年那场家庭变故,曾让她失去父母的陪伴,但舅舅舅妈给了她完整的家。 多年以后,当她在奥运赛场上看到久别的生母举着“妈妈爱你”的牌子,她选择拥抱与原谅。 那一刻,她的回应让外界感到意外,却也显示了她的豁达与宽容。 陈若琳的成长,是忍耐与坚持的结果。 她经历过伤病、孤独和家庭缺失,却用一次次跳水和一次次夺冠,把自己的人生写进中国体育的历史。 她的故事说明,冠军不仅是金牌的数量,更是面对困境时不退缩的态度,以及在荣誉背后依然保持善良与宽广的心。
1995年,奥运冠军陈若琳被亲生父母无情地抛弃了,舅舅将她抚养大,然而,当她斩获
历史不陌生
2025-08-22 15:19:43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