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年,吐蕃名将论钦陵斩杀10万唐军,唐军主帅薛仁贵派使求和说:“我一生征战几十年没有打过败仗,今日希望求你放过被困的唐军。”论钦陵虚心回信说:“你们将帅不和,才成就了我的威名。” 在青海大非川,曾经气吞山河的十万大唐精锐,此刻溃不成军,早已尸横遍野。 剩下残存的将士躲在简陋的工事后,面色青紫,只有绝望。 中军帐内,五十六岁的唐军主帅薛仁贵,凝视着帐外漫天的风雪。 最终他唤来亲信,口述了一封送往吐蕃大营的求和信。 “某一生戎马,自辽东至天山,未尝一败。今麾下将士陷于绝境,望将军念上天好生之德,网开一面。” 这封信笺,穿越风雪,递到了吐蕃统帅论钦陵手中。 不久,回信送至,字句简洁却如利刃穿心。 “非吾之能,实乃贵军将帅失和,成就吾名耳。” 寥寥数语,道破了真相。 薛仁贵的西征,是在唐高宗李治的支持下进行的。 吐蕃新锐权臣论钦陵,承袭其父禄东赞的雄才大略,近年来在西域频频得手,不仅吞并吐谷浑故地,更一举攻陷唐朝安西四镇,切断了唐朝经略西域的命脉。 消息传至长安,高宗十分震怒,这才点将薛仁贵出征。 薛仁贵出身寒微,是山西绛州农家子。 但如今,早已凭赫赫战功跻身帝国顶梁柱。 如今,56岁的他威名正盛。 他曾在安市城白袍陷阵,令太宗赞叹“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曾救高宗于洪水,三箭慑服铁勒九姓。 更率军踏平高句丽,受封平阳郡公。 此番挂帅,统兵十万,目标直指青海,欲助吐谷浑复国,夺回安西四镇,一举粉碎吐蕃的扩张野心。 大军出鄯州,旌旗蔽日,士气如虹。 薛仁贵知道高原作战凶险,所以提前制定了速战速决之策。 亲率三万精锐轻骑突袭,力求在吐蕃主力集结前打开局面。 命副将郭待封统领两万步卒及庞大辎重车队,随后跟进,于大非岭构筑营垒后援。 薛仁贵的轻骑初战告捷,在河口遭遇吐蕃守军,唐军如猛虎下山,斩获颇丰,缴获牛羊万余。 然而,致命的裂痕,在胜利的微光下悄然滋生。 郭待封,出身将门,心高气傲,对寒门崛起的薛仁贵担任主帅本就心存芥蒂。 薛仁贵令其留守大非岭、保护辎重的命令,在他眼中成了轻视与压制。 他不甘于“看守粮草”的配角身份,立功心切,竟全然不顾薛仁贵“据险固守、待主力回师”的严令,擅自率领两万步卒和笨重的辎重车队,离开预设的坚固阵地,冒险向乌海方向推进。 高原反应已让士兵步履维艰,再加上沉重的铠甲,行动迟缓,破绽百出。 这无异于将一块肥肉,主动送入虎口。 吐蕃主帅论钦陵,这位曾出使长安、深谙唐军虚实、对高原地理了如指掌的年轻统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战机。 他迅速调集吐谷浑仆从军及吐蕃本部精锐,总兵力号称四十万,迅速扑向郭待封这支孤军。 吐蕃铁骑利用地形优势,居高临下发起冲锋。 唐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 辎重车辆或被焚毁,或被劫掠,粮草军械损失殆尽。 郭待封拼死抵抗,身负重伤,仅以身免,狼狈逃回大非岭。 薛仁贵闻讯,如遭雷击。 他深知失去辎重意味着什么,急令轻骑回撤,与郭待封残部会合于大非川。 然而,败局已如瘟疫般蔓延。 论钦陵的大军早就将大非川围得水泄不通。 绝境之中,薛仁贵指挥残部依托大非岭的有利地形,构筑工事,拼死抵抗。 唐军将士在饥饿、寒冷与高原反应的折磨下,一次次击退吐蕃军的猛攻。 然而,人力终有穷尽时。 兵力悬殊,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士兵因冻饿和缺氧成批倒下。 坚持数日后,薛仁贵最终知道自己已经回天乏术。 为了保全残存将士的性命,他决定向论钦陵求和。 然而,论钦陵的回信,却精准地戳中了唐军败亡的命门。 他精准地指出,唐军的溃败源于内部的“将帅失和”。 郭待封的刚愎自用、违抗军令,彻底葬送了薛仁贵精心策划的速胜之局,也葬送了十万大唐健儿的性命。 最终,论钦陵接受了薛仁贵的请求,网开一面,允许部分唐军残部撤离。 但大非川的惨败已成定局。 十万唐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青海西部沦陷,吐谷浑复国无望,安西四镇尽失,唐朝在西域的统治遭受重创。 大非川的雪,埋葬了大唐的荣耀,也改写了两位统帅的命运。 薛仁贵被押解回京,革职除名,贬为庶民。 一代战神,晚节不保,蒙受奇耻大辱。 虽然后来因平定突厥叛乱复起,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但大非川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直至683年郁郁而终。 此后近三十年,他屡败唐军,成为唐朝在西陲挥之不去的噩梦。 然而,功高震主终招祸患。 699年,吐蕃赞普赤都松赞为收回权柄,逼令论钦陵自尽,其家族亦遭清洗。 大非川之战,成为唐蕃百年争雄的转折点。 “将帅失和,乃败军之根”。 主要信源:(中华网——打败薛仁贵,全歼十万唐军,此人让唐朝畏惧三十年!)
670年,吐蕃名将论钦陵斩杀10万唐军,唐军主帅薛仁贵派使求和说:“我一生征战几
万物聊综合
2025-08-22 17:13:24
0
阅读:187
用户47xxx39
大非川行军大总管是薛仁贵,也是他第一次当总指挥,全军覆没。第二次当总指挥是脱帽退万敌这场战争。以前的战绩他都不是总指挥,大都是副手。太宗举国东征后,薛仁贵才封了个游击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