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工人维修漱芳斋的地砖时,在一块松动的地砖下面,发现一团灰扑扑的破布,随手扔到垃圾堆,被捡废品的老汉捡回糊窗户。哪知这块破布,居然是价值4亿的极品古画! 在紫禁城深处,漱芳斋早已破败不堪。 殿内,工人们正挥汗如雨,进行着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的首次大规模修缮。 一位姓李的工人,蹲在戏台旁撬动着一块松动的青砖。 砖缝中,一个不起眼的油纸包裹突然出现。 李师傅一看,激动的加快了速度。 然而,当包裹被打开后,映入眼帘的并非珠玉金银,而是几块灰扑扑、皱巴巴,边缘甚至有些朽烂的布片。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李师傅瞬间泄了气,嘟囔了一句“晦气”,随手将这团“破布烂棉”连同油纸一起,丢进了垃圾车中。 装着“破布”的垃圾车,随着每日的清理,被运出了宫门,倒在了北京城郊的土坑里。 不久,一位以拾荒为生的刘姓老汉,在垃圾堆中翻拣着能换些微薄收入的“宝贝”。 那几块灰布和棉絮,在他眼中,虽不值钱,却胜在厚实,正好可以拿回家去糊补那四面漏风的破窗。 于是,这些被精心绘制于唐代细密绢帛之上的尊者圣像,就这样被老汉带回了家。 昏暗的土屋里,老汉慢慢的将这些“布片”糊上窗棂,勉强遮挡了些许风寒。 六幅描绘着第八嘎纳嘎拔喇尊者、第十一祖巴纳塔嘎尊者、第十五锅巴嘎尊者、第十七嘎沙雅巴尊者、第十八纳纳答密答喇尊者的稀世画作,在烟熏、尘土与岁月的侵蚀中,默默承受了整整三年的风吹日晒。 虫蚁在绢帛上蛀出细小的孔洞,煤烟给画面蒙上更厚的灰翳,无人知晓这些“窗纸”上的画,竟是千年之前画坛巨匠笔下流转的梵天妙相。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三年后。 刘老汉有个不成器的儿子,终日游手好闲,嗜酒如命。 一日,酒瘾发作但是没钱,在家中翻箱倒柜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后,他盯上了那几块糊窗的“破布”。 他依稀记得父亲提过这是宫里流出来的东西,虽看着破烂,或许能蒙骗几个小钱。 于是,他将它们从窗棂上撕下,卷成一卷,直奔城中的古玩市场。 在一家不起眼的古玩店,他连哄带骗,竟真的以二十块钱的价格,将这几块沾满灰尘、布满虫眼的“破布”卖给了店主。 店主看着眼前这邋遢汉子和他手中不成样子的“货”,只当是收了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随手将其丢在店铺角落里积灰。 二十块钱,在当时不过是一个普通工人月薪的几分之一,却成了稀世国宝《六尊者像》在民间流落的标价。 刘老汉的儿子拿着钱,继续他的醉生梦死。 又过了些时日,一位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例行在古玩市场“淘宝”。 他习惯性地扫视着店铺里每一个蒙尘的角落。 在那家小店最不起眼的杂物堆里,几卷灰扑扑的布卷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职业病“的驱使下,他上前拂去表面的浮尘。 当那历经沧桑的绢帛一角显露,专家心头猛地一震。 那绝非寻常织物! 他请求店主将布卷展开,随着布卷缓缓铺陈,尽管画面被污垢覆盖,但线条的流畅与古意,以及隐约可见的、属于唐代绘画特有的气韵,让专家的呼吸几乎停滞。 他凑近细看,在未被完全遮蔽的局部,那笔触,罗汉衣袂上若隐若现的金线勾勒,以及那历经千年仍不失神采的尊者面容,都在告诉他“这极可能是失传已久的唐代珍品!” 专家当即向店主表明身份,并郑重指出这些“破布”的非凡价值,强调属于国家重要文物,必须上交。 店主听闻,惊愕之余,想起自己仅用二十元收得,顿时懊悔不迭。 最终,他将这几卷“破布”交还给了国家。 《六尊者像》重回故宫,如同游子归家。 经过文物修复专家们极其谨慎和精心的处理,尘封千年的艺术光华终于重现人间。 画面上的六位罗汉尊者,或沉思,或怒目,或慈悲,姿态各异,神情生动。 卢椤枷深得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真传,线条遒劲流畅,如春蚕吐丝,人物衣袂飘举,充满动感与韵律。 考证确认,这正是画史记载中,卢椤枷的传世杰作。 其师吴道子曾盛赞其笔力精进,得其神髓。 这组画作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是研究唐代佛教艺术和绘画史的珍贵实物。 《六尊者像》的归家之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是历史长河中一粒尘埃与千年文明的一次惊心动魄的相遇,也是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中一段令人唏嘘又倍感庆幸的传奇篇章。 真正的珍宝,纵使蒙尘千载,历经劫波,终将在守护者的目光中,重绽不朽的光芒。 主要信源:(十八罗汉——九华山旅游网)
1950年,一工人维修漱芳斋的地砖时,在一块松动的地砖下面,发现一团灰扑扑的破布
万物聊综合
2025-08-22 18:13:20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