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后,抗日英雄谢晋元遗孀带着4个儿女流浪街头,一度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绝望中,她决定写了一封求助信,收信人就是:陈毅市长...... 1949年夏天,上海刚刚解放,街头巷尾还留着硝烟的味道。 就在城隍庙一带,一位衣衫褴褛的妇人抱着一个幼子,身边三个孩子蜷缩在角落,饿得直打哆嗦。 她的怀里揣着一封写在烟盒纸上的信,字迹模糊,信的收件人写的是“上海市长陈毅”。 谁能想到,这个一贫如洗的女人,竟是八年前守四行仓库、打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的抗日名将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 谢晋元1937年淞沪会战时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举世皆惊。 可这位民族英雄在孤军营被刺杀后,留下的妻子带着四个孩子日子举步维艰。 国民党政府刚开始给了点抚恤金,不久就以“国库吃紧”为由中断。 没过几年,连谢晋元留下的怀表都被拿去当掉,换回几斤大米。 她想靠丈夫的名声谋条生路,找几个旧部合伙开作坊,结果合伙人卷钱跑路,弄得血本无归。 1949年前后,物价疯涨,一袋面粉要价比战前半间房子还贵。 凌维诚带着孩子跑到码头捡煤渣,去野地里挖野菜。 再坚强的女人,这时也快要挺不住。 解放军进城后,她第一时间带着孩子挤回市区,想着去找当年的孤军弟兄。 可四行仓库早已是断壁残垣,只剩野狗乱窜,老战友踪迹全无。 绝望中,她在难民收容所蹲下,用借来的半张纸写信:“谢晋元遗孀携四子,无家可归,望政府怜恤。”那是她最后的求生一搏。 这封信几天后送到市长陈毅的案头。 彼时的上海百废待兴,全城粮食只够吃半个月,煤炭缺口几十万吨,难民多达十几万,财政紧张到极点。 可当他看到“谢晋元”三个字时,手指一下停住了。 十几年前,谢晋元的绝命书在苏南广为流传,那句“誓与阵地共存亡”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如今,这位将军的家人竟然流落街头,这让陈毅心里如同针扎。 陈毅没有推给下属,当天下午就带着两个警卫员亲自去找。 破庙里,凌维诚正在用破碗舀稀粥,孩子们眼巴巴地围着。 最小的冻得直哭,她只能把孩子死死搂在怀里。 看到有人进来,她本能地护住碗,直到陈毅开口说:“我是陈毅。”碗啪地掉在地上,她整个人哆嗦着,泪水一涌而下。 她万万没想到,一个大市长会亲自踏进这又冷又臭的破庙。 陈毅没有说什么空话,他蹲下来摸了摸孩子冻裂的手指,随即吩咐警卫员: “把我宿舍边上的两间空房收拾出来,明天让他们搬过去。” 转头又对凌维诚说:“孩子该上学了,我明天派人送条子去学校。” 说得轻描淡写,可在那样的年月,能为烈士家属腾出住房、解决子女入学,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保障。 搬进吴淞路新家的那天,邻居们都跑来看稀奇。 有人纳闷,这家人几天前还在捡煤渣,怎么突然住进了砖瓦房? 一听是谢晋元的遗孀,许多亲历过淞沪战火的老人当场红了眼。 附近杂货铺的老板硬塞给孩子们一篮糖果,说:“你爹当年在四行仓库打日本人,我们在对面看着,他没退过一步。” 几天后,教育局的人专门送来课本和笔墨。 大儿子谢继民第一天上学,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说:“他们的父亲是保卫上海的英雄,你们要向他们学习。” 那一刻,谢家孩子挺直了脊梁。父亲的名字,不再只是传说,而成了他们自豪的身份。 事实上,当时上海像凌维诚这样无依无靠的烈属并不在少数。 陈毅在一次市政府会议上强调: “我们打天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英雄的家人不受委屈。 要是连谢晋元的孩子都没学上,我们还有什么脸面谈为人民服务?” 很快,市里成立了优抚委员会,挨家挨户登记烈士家属。 那年冬天,几百户烈属搬进了新房,上千个烈士子女走进了课堂。 此后,凌维诚在住处开了一家小烟纸店,虽然赚不了大钱,但足够糊口。 街坊邻居都知情,总会多给点钱,帮衬一二。 孩子们放学回来就帮母亲看店,生活慢慢安稳下来。 1950年春天,陈毅又一次登门,看她的生意,还笑着说:“有难处就直说,别跟政府客气。” 陈毅走后,凌维诚对着丈夫遗像掉泪:“你看,这世道真的不一样了。” 岁月流转,四行仓库那面布满弹痕的墙成了纪念地。 凌维诚常带孩子去,指着弹孔说:“你们父亲就在这儿,把鬼子一次次打退。” 孩子们不懂太深的道理,但他们知道,父亲是英雄,而新中国没有忘记英雄的家人。 所以说,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有人在最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一个国家,能否善待英雄的妻儿,就是它是否有希望的最好注脚。
上海解放后,抗日英雄谢晋元遗孀带着4个儿女流浪街头,一度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绝望
历史不陌生
2025-08-23 08:19:52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