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美国对付日本的第一记重拳就是 1985 年的广场协议。在此之前,1 美元能换 260 日元,协议签完才一年,日元就疯涨了 50%,到 1987 年底 1 美元只能换 120 日元了。 这波操作直接让日本企业傻了眼,原本在海外卖得风生水起的汽车、家电突然贵得没人买了。就像本来卖 100 美元的日本电视,日元一升值,成本硬生生涨成了 200 美元,谁还乐意当冤大头? 更狠的是半导体领域,1986 年美国逼着日本签了半导体协议,当时日本芯片已经占了全球一半的市场,结果协议一签,份额硬生生被压到了 30% 左右,连价格都得听美国的管制。 汽车行业更是惨不忍睹。1979 年日本对美出口汽车 190 万辆,占了美国进口车的 80%,气得美国人上街砸日本车。 美国国会立马施压,日本只能乖乖 "自愿限制出口",把每年对美汽车出口砍到 168 万辆以下。到了 1985 年广场协议后,日元一升值,日本车企在本土生产等于坐以待毙,只能哭着喊着去美国建厂。 本田 1982 年在俄亥俄州开了第一个美国工厂,到 1990 年日本车企在美产量从 82 万辆涨到 180 万辆,算是勉强保住了市场,但利润早就被割了一大块。 这通组合拳下来,日本经济彻底懵了。1995 年日本 GDP 冲到 5.5 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 72%,可这成了最后的辉煌。 紧接着泡沫经济破裂,日经指数从 38915 点断崖式跌到 1990 年底的 14309 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成了家常便饭,1997 年连四大券商之一的山一证券都撑不住了。 之后日本就进入了 "失去的二十年",1992 到 2012 年 GDP 年均增长率只有 0.8%,有时候还负增长,跟之前动不动就 9% 的增速比,简直像是从跑车换成了自行车。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本企业在本土待不下去,只好背着设备跑到亚洲其他地方找活路。1980 年代末开始,中国的苏州、东莞,越南的胡志明市,泰国的曼谷突然冒出一大批日本工厂。 苏州就是个典型例子,1984 年日本苏旺你株式会社在昆山开了第一家合资企业时,昆山还只是个 GDP 2.42 亿元的农业县,田里还在种水稻呢。 可到 2023 年,苏州已经有 3000 多家日企,光高新区就有 768 家,47 家日本世界 500 强在这里落了户,GDP 飙到 2.47 万亿元,成了中国最强地级市。 这些日本企业可不是空手来的,带着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大金工业在广东砸了 175 亿元建空调基地,佳能、松下把精密生产线搬到苏州,连萨莉亚这种日本餐饮企业都在广东建了食品工厂,一天就能把货送到全省的门店。 到现在,日本企业在华累计投资超过 1300 亿美元,建了 55000 多家企业,长三角、珠三角的工业区里,随便找家工厂都可能有日本工程师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日本当年想靠人口翻倍实现超级大国梦,结果现在反而愁人口太少。2023 年日本新生儿只有 75 万,创了历史新低,总人口连续 15 年下降,65 岁以上老人占了 29.1%。反观那些承接了日本产业转移的亚洲国家,经济倒是噌噌涨。 中国从 80 年代末开始吸引日资,到 2023 年光苏州和日本的进出口额就有 326 亿美元,而 1968 年整个日本的 GDP 才 1500 亿美元。越南、泰国靠着日本转移的制造业,也成了出口大户,这波操作简直是 "日本栽树,亚洲乘凉"。 现在回头看,美国这波压制确实把日本的超级大国梦敲碎了,但也歪打正着让亚洲产业链重新洗牌。日本企业带着技术跑到各国建厂,不光自己活了下来,还帮这些地方培养了产业工人,建起了供应链。 就像苏州从农田变成工业区,当地工人跟着日本师傅学技术,后来自己开工厂做产品,这种技术扩散可比单纯的投资影响深远多了。 而日本自己呢,虽然没当成超级大国,倒也靠着在亚洲的产业布局维持着经济基本盘,只是当年智囊团规划的人口翻倍计划,现在看来更像是个天真的玩笑了。毕竟连生孩子的人都少了,再大的雄心壮志也没人来实现啊。
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
猫贪余温
2025-08-23 12:16:0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