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东洋马可不是普通牲口,当年小鬼子为

候松呀 2025-08-23 19:54:13

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东洋马可不是普通牲口,当年小鬼子为了养它们可下了血本,从阿拉伯引进种马,在北海道搞专业马场,硬是把日本土马改良成能拖大炮、跑山路的战争机器,最绝的是1941年,鬼子一个联队光军马就配了一千多匹,比人还金贵。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0年当时的日本骑兵乘坐肩高不足一米四的小矮马,在欧洲军官眼中简直可笑至极,这一幕成为日本军政高层心头的刺,为洗刷耻辱,日本迅速启动军马改良计划,从阿拉伯引进速度快、耐力强的种马,又从欧洲引进体格健硕的挽马,在北海道十胜牧场进行系统化杂交繁育,经过三十年的持续投入,日本成功培育出三种用途明确的军马:冲锋用的骑乘马、拉炮用的挽马、山地运输用的驮马,每一匹马都要经历严格训练,甚至必须在枪炮声中保持冷静,才能被纳入军用体系。 这些马匹在战时的表现,无愧于“战争机器”的称号,常德会战中,日本第116师团配备的五千八百匹军马,在泥泞山路上将陷入泥坑的野炮硬生生拖出,维持了日军的火力延续,徐州会战里,运输队用二十匹驮马穿越火线,七匹中弹倒毙,其余仍咬紧缰绳冲破硝烟,在台儿庄的巷战中,还有将炸药绑在伤马身上的记载,尽管惨烈,却说明这些战马在战争中的地位远非一般牲口可比。 当战争终止,这群战马随战败方的清单一道,被交予中国接收,国民政府面对这批“活的战利品”却显得措手不及,这些马习惯了日本军队的精细饲养——早晚刷毛、草料筛三遍、饮水讲究井水甚至温度——而国军后勤系统在战后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连士兵的口粮都难以保证,更遑论马匹的精饲料,接收仅半年,南京郊区登记在册的军马竟凭空减少三万匹,许多马因饥饿死于马厩,甚至有些啃光了郊外的树皮,最终倒毙在田埂与荒坡之间。 贵州、江苏、新疆等地早在战前便尝试引进外国种马改良本地马种,却因水土不服、寄生虫病、管理混乱而屡屡失败,战争结束后,这批原本可以作为优质基因资源的东洋军马,本应接过改良接力棒,却因缺乏科学规划与资源保障,迅速走向消亡,原本预期的杂交项目草草收场,甚至连一份《日本赔偿马匹专案》都被束之高阁,只因高层更愿意以美援换取“现代化”的象征——美制卡车。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裂缝深不可测,整编部队配备的美式卡车在战场上频频趴窝,有的锈烂在仓库,有的因道路条件差无法行驶,只能由牛车拉着前进,而原本可作为替代的军马早已流散或死去,整编第五十五师原本应配两千匹军马,最终只剩百余匹瘦马和数百头骡子,行军速度竟不如步兵徒步。 东北、山东、华北等地的农村接收了部分流散军马,起初百姓对这些马颇有敌意,认为它们是“鬼子帮凶”,甚至有村民往马身上扔石头以泄心头之恨,但随着时间推移,马匹的现实价值逐渐显现,一些马被训练用于耕田运输,有的被分配到垦荒队,还有的被八路军骑兵部队重新训练,用日语指令指挥冲锋,这些原本只听日语指令的马,在俘虏的协助下逐渐适应了新的口令,成为新一代骑兵的得力助手。 苏州曾有三百匹军马被赶至太湖边放生,原本以为这些马会因无主饥饿而亡,没想到它们在芦苇荡中自行觅食,顽强存活下来,甚至踩实了一片原本无法耕作的沼泽地,第二年被附近百姓开垦为良田,这是一段少有的转化成功案例,却也是无意中的结果,反衬出整体管理的失序与短视。 日本军马体系的严密与中国战后接收体制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从源头改良、制度保障、人员培训、饲养细节,每一步都精益求精,而中国在战争期间被迫征用本地马匹,南北品种混杂,养护条件极差,战后又无力整合已有资源,寄生虫、霉草、草料短缺成为军马死亡的三大元凶,尤其在华北地区,本土马匹的病亡率高达六成以上,相比之下,日本留下的军马虽然优秀,却因水土问题和管理失能,终究难逃被消耗殆尽的命运。 当年蒋介石为换取美援,亲自批示搁置了赔偿军马的方案,这一决定不仅牺牲了眼前可用的资源,也错失了长期改良本土马种的重要机会,在那个尚未完成道路硬化、燃油供应匮乏的时代,一味追求机械化,反而导致宝贵的战马资源被弃如敝屣。 信息来源:《日本投降后留下的大批军马这一重要战略资源,为何“人间蒸发”?》《战争与日本马》

0 阅读:0
候松呀

候松呀

候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