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彭湃的儿子彭士禄和姑妈被抓到潮安监狱,监狱中一位女子得知彭士禄身份后,立即站起跟对面男牢房打起手语。 1933年,8岁的彭士禄被关进潮安监狱,这个穿着破烂麻袋的孩子,是因为叛徒出卖才沦为阶下囚的。 刚进女牢房时,彭士禄身上只有一件破旧的放鹅服,这种衣服是农村放鹅娃常穿的粗布衣,已经补了好几层补丁。 一位年轻的女囚注意到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她试探着问彭士禄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孩子天真地说起了“高个子叔叔和矮个子叔叔”。 这番话让女囚瞬间明白了眼前孩子的身份,她没有声张,而是悄悄走到铁窗边,对着男牢房打起了手语。 手语在监狱里是秘密联络的方式,那些受过教育的政治犯们都会一些简单的手势,用来传递消息, 消息很快在狱中传开:彭湃烈士的儿子被关进来了,这个消息让所有的狱友都很震惊,也很心疼这个孩子。 两天后送饭的老阿姨在饭篮里塞进了一个小包裹,里面是一套崭新的红蓝格子衣服,还有几双布鞋和袜子。 这套衣服是全监狱300多名狱友一起凑钱做的,大家把仅有的铜板都拿了出来,总共凑了10块钱, 钱虽然不多,但在当时已经够买好几套衣服了,狱友们托人到监狱外面的布店买了最好的蓝花布,请裁缝师傅精心制作。 衣服做得很合身,还特意做了几个暗袋,可以藏一些小东西,狱友们想得很周到,连孩子将来可能用到的东西都考虑到了。 除了衣服剩下的钱都交给了彭士禄的“姑妈”潘舜贞,这位女革命者为了保护彭士禄,坐了四年牢,始终不肯透露孩子的真实身份。 潘舜贞在法庭上坚持说彭士禄是她的侄子,即使受尽酷刑也不改口,正是因为她的掩护,彭士禄才没有遭到更残酷的迫害。 那件“百家衣”成为彭士禄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衣服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包含着狱友们的关爱,穿在身上格外温暖,多年后成为核潜艇总设计师的彭士禄还经常提起这件事,他说牢房里那些叔叔阿姨自己都吃不饱,却给他做新衣服。 这种超越血缘的关爱让彭士禄明白了什么叫“人民”,他常说自己“永远姓百家姓”,就是因为受过太多人的恩惠,出狱后彭士禄辗转到了桑浦山根据地,当地20多户农家轮流收留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 有户农家的女主人为了掩护彭士禄,被敌人抓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她的丈夫继续照顾彭士禄,从不抱怨。 还有一家人自己只能啃骨头,却把仅有的一点肉给彭士禄吃,孩子不肯吃大人就说这是为了让他长得更壮实。 这些普通的农民不知道彭士禄的父亲是谁,只知道他是个需要帮助的孤儿,但正是这种朴素的善良,托举起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1940年,彭士禄终于找到了党组织,被送到延安学习,临别时收留过他的乡亲们都来送行,眼中含着不舍的泪水。 在延安彭士禄第一次穿上了八路军的军装,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件红蓝格子的“百家衣”,那是他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彭士禄投身核潜艇事业,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想起狱中那些叔叔阿姨的话:“要做对人民有用的人。”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彭士禄站在码头上看着这艘凝聚无数人心血的战舰,想起了儿时的经历。 从监狱里的“百家衣”到核潜艇上的钢铁战甲,彭士禄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那些帮助过他的人。 上世纪90年代,已经退休的彭士禄专程回到潮汕地区,他找到了当年收留过他的那些家庭,一一登门道谢。 对于那些已经去世的恩人,他每年都要寄去一笔钱,委托当地人代为祭奠,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几十年,直到自己也无法行动。 2021年彭士禄去世时,享年96岁,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来了很多当年救助过他的人的后代,大家都说他是个有情有义的好人。 那件“百家衣”早已不知去向,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每当我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都应该想想那些狱中的革命者是如何做的。 信源:哀悼!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逝世. 光明网.
杨同学别跳了!武大亮底牌:先攒证据后动手!学校现在不出手,不是被杨同学
【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