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带着200多人向越军投降,回国后被判10年徒

金风玉露一相 2025-08-26 13:07:21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带着200多人向越军投降,回国后被判10年徒刑,可他却说:“我当时也是迫于无奈啊!” 提起对越自卫反击战,多数人想起的是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热血,是“保家卫国”的坚定,像冯增敏这样带着队伍投降的情况,在整场战役里都极为少见。要弄明白他口中的“无奈”,得先从他的出身和战前经历说起。 冯增敏是广西人,家里祖辈都是农民,他20岁不到就参军入伍,一开始在后勤部队打杂,后来因为训练刻苦,被调到前线作战部队当班长。 他性子不算强硬,却很会照顾战友,行军时帮新兵扛枪,宿营时给受伤的兄弟裹伤口,班里的战士都愿意跟他走。 1978年底,部队接到开赴边境的命令,出发前他给家里写了封信,说“等打完仗就回家娶媳妇”,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的盼头,谁也没料到,几个月后他会做出投降的决定。 1979年2月,冯增敏所在的连队奉命穿插到越军后方,任务是切断敌人的补给线。 出发时全连士气很高,可刚进入越南境内的山林,就遇到了麻烦——越军熟悉地形,在暗处埋了大量地雷,还时不时打冷枪。 第一天行军,就有三名战士踩中地雷牺牲,还有两人被冷枪打伤,队伍不得不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在山林里摸索。 更糟的是,进入第三天,连队和后方的联系突然断了。电台被炮火打坏,携带的干粮也所剩无几,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摘野果充饥。冯增敏当时是代理排长,带着二排200多名战士跟主力部队走散,困在一片无名山坳里。 山坳四周都是越军的据点,白天不敢生火,怕烟味引来敌人,晚上只能裹着单衣靠在一起取暖,不少战士因为连日奔波和饥饿,开始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 有天清晨,负责放哨的战士跑来报告,说山坳入口发现了越军的踪迹,看人数至少有一个连。冯增敏赶紧组织战士们隐蔽,可他心里清楚,手里的弹药不多,战士们又饿又累,真打起来根本不是对手。 他召集几个班长开会,有人说“跟他们拼了,宁死不投降”,也有人说“得想办法突围,不能在这等死”,吵来吵去,始终没个统一的主意。 就在这时,山坳外传来越军的喊话,用生硬的中文说“放下武器不杀,投降优待俘虏”。 冯增敏趴在石头后面,看着身边脸色苍白的战士,有个刚满18岁的新兵,手还在不停发抖,嘴里念叨着“想我娘了”。 他想起出发前战友们的笑脸,想起自己给家里写的信,心里像被揪着一样疼——他知道硬拼的后果,可突围的路又被堵死,一时间竟没了主意。 僵持到中午,越军开始朝山坳里扔手榴弹,有两名战士当场被炸伤,惨叫声在山坳里回荡。 冯增敏看着受伤的战友,又看了看剩下的人,咬了咬牙,做出了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他举起枪,朝天上开了两枪,大喊“别打了,我们投降”。 听到这话,有的战士愣在原地,有的红着眼眶不肯放下枪,可在冯增敏的坚持下,最终还是有200多名战士跟着他走出了山坳,向越军缴了械。 投降后,冯增敏和战士们被越军关押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待遇并没有像喊话里说的“优待”。每天只有两顿稀粥,还得干重活,稍有不从就会被打骂。 有次他想组织战士们逃跑,可刚跟几个班长商量好,就被越军发现,带头的班长被打得半死,逃跑的计划也彻底泡汤。直到一个多月后,中越双方交换战俘,冯增敏才跟着其他俘虏一起回国。 刚回国时,冯增敏以为自己会被直接枪毙,可没想到部队只是把他关了起来,进行审查。审查期间,他反复说“我当时也是迫于无奈”,说自己是怕战士们白白牺牲,才选择了投降。 可审查人员不认可他的说法,认为他作为代理排长,在关键时刻没有坚守气节,带领战士投降已经违反了军纪。1980年,军事法庭对他进行审判,最终以“投敌叛变罪”判处他10年有期徒刑。 在监狱里,冯增敏很少说话,每天除了劳动,就是坐在角落里发呆。有次家里人来探望,他抱着母亲哭了很久,说“我对不起那些跟着我的战士,对不起国家”。 母亲没怪他,只是说“好好改造,出来后好好做人”。10年刑期里,他表现良好,获得了两次减刑,最终在1988年提前出狱。 出狱后,冯增敏回了老家,可村里人看他的眼神都带着异样,有人背后骂他“叛徒”,当年跟他一起投降的战士,也很少有人再跟他联系。 他没再提娶媳妇的事,而是一个人承包了几亩果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低调又平静。后来有人问他,当年的决定后悔吗?他沉默了很久,说“后悔,要是再选一次,就算拼到最后一个人,也不会投降”。 其实回看整个事件,冯增敏的“无奈”或许有现实因素——断联、缺粮、敌众我寡,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 可在战争中,军人的天职是坚守,是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战斗到底。他的选择,让200多名战士失去了作为军人的尊严,也让自己背上了“叛徒”的骂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4
金风玉露一相

金风玉露一相

金风玉露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