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人越来越多,北京这场“9·3”已成全球看台。 偏偏到邻居这儿,镜头一拐:李在明不来,改派“特使”。表面说行程冲突,真实信号更直白——先顾美日情绪,再与北京“补台”。这不是翻脸,是定调:稳同盟、试缓和、全程踩刹车。 特使是谁?韩国“三号人物”禹元植,带队、带信、带几位被称作“中国通”的要员——分量足,但毕竟代参。 李在明的算盘也不难读:韩美同盟是压舱石,关税锤正落在头上,先去东京、再赴华盛顿,争取降压和豁免;对华则“礼数在线、距离可控”,维持经贸通气口,不把门彻底关死。这套表演,合乎韩国的现实——可惜半岛不是单边舞台。 来自北方的一盆冷水来得很及时。 金与正点名批评,直接把韩国排除在“外交对象”之外:你说尊重体制、反对吸收统一,口风好听;转身就与美军加大演训,目标是“扩大打击、消除核力量”。 翻译一下:你可以示好,但别指望朝方当背景板。对李在明而言,这句难听话有两层含义——靠嘴换缓和,不现实;若真想让气压计下降,得出可核验的“硬动作”。 再把镜头拉回北京。 中朝互动在升温:中国驻朝使馆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招待会,崔龙海出席;按常理推演,阅兵邀请也顺势递上。就算金正恩不亲临,崔龙海来京的概率并不小。 换言之,半岛议题很可能在北京“面对面”——而李在明为了避免“站队”标签,主动把自己留在场外。这一来,他错过的不是一场仪式,而是一次三边同场、当面拆解误判的窗口。 李在明的平衡术,从今天起难度陡增: — 对外,要顶住华盛顿的台海“弹性”要求,又要给国内产业一个对华“不断联”的交代; — 对北,要证明演训可降级、敌意可控温,不再把“对话”当公关词条; — 对中,要把“特使外交”升级为可持续机制,否则既无诚意分,又无操作性。 怎么补课? 拿出“降温即期品”。暂停或缩短与域外海空力量的敏感科目,给朝方一个可记账的姿态;同步宣布人道与灾害通信的常态化联络线,别让“热线”只在公报里活着。嘴上的示好,必须被雷达和通话记录证明。 把对华缓和从“礼仪”变“制度”。重启并加密经贸与产业安全对话,明确四件事:供应链“不断联”、人文交流“不停摆”、航线与口岸“不中断”、涉敏议题“不作秀”。该给的市场预期、签证便利、投资通道,一次说清、持续兑现。 给同盟划线,而不是给北京画饼。公开把“驻韩美军不外溢、韩方不卷入域外冲突”写进政策口径,至少在台海问题上亮出“非参战、非代理”的红线。这个承诺,既是对中方的定心丸,也是对自身安全边界的自保。 做不到?那就接受被动:美日要实绩、朝方要真招、中国要确定性——三面同时追账,任何“空转的平衡术”都会很快被拆穿。 李在明若继续把外交排程当“控舆工具”,终局只剩两条:要么被同盟的议程牵着走,要么被半岛的风浪推着走。 阅兵是舞台,也是镜子。谁来、谁不来,折射的不是好恶,而是实力与自信。李在明选择“隔空致意”,固然避开了现场的聚光,但也把修复关系的主动权交出去了。 最后一句:外交不是躲开矛盾,而是当面解决。该见的面不见,该做的事不做,等风向改变时,你已被风向定义。 参考资料:韩方:国会议长获邀参加中方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观察者网
为啥对华不热情了?李在明在飞机上道出原因,一句话令记者沉默2025年8月25日
【18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