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非常通透的话:“我们的一生,是被养老恐惧控制的一生,一生都在为临死那几年做准备。 结婚为了老来有伴,生育为了养儿防老,工作为了养老有保障,似乎我们的一辈子都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 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中,养老恐惧就像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悄无声息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 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这种恐惧就开始生根发芽。 我们做的许多重大决策,似乎都被养老这个未来的目标所左右。 结婚,这本该是基于爱情的神圣结合,然而在养老恐惧的影响下,它也被赋予了“老来有伴”的功利性目的。 很多人在选择伴侣时,除了感情因素,会不自觉地考虑对方是否能在年老体弱时给予陪伴和照顾。 生育也是如此,“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我们将孩子的诞生部分地视为自己老年生活的一种保障,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孩子能够承担起照顾自己的责任。 而工作,这个占据我们人生大部分时间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在年老时有足够的经济保障。 我们努力工作,拼命攒钱,为的就是能在临死前的那几年过上安稳的生活。 这种一生都在为临死那几年做准备的生活模式,让我们悲哀地发现,自己似乎从未真正活在当下。 我们总是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未来,担忧着年老时可能面临的孤独、贫困和疾病。 为了这个未知的未来,我们牺牲了当下的许多快乐和自由。 就像很多年轻人,刚刚毕业进入职场,本应是充满活力、追逐梦想的时候,却因为想着要为养老攒钱,而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他们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不敢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因为害怕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影响未来的养老保障。 又比如一些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更多地考虑对方在老年时的作用,而忽略了当下感情的经营和相互的理解包容,使得婚姻变得像一种养老的契约,失去了原本的甜蜜和温馨。 然而,我们不应被养老恐惧如此牢牢地控制。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有多种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养老保障更多地是属于安全需求层面,但如果我们的一生都仅仅被这一需求所束缚,那我们就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无法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应该学会在为未来做准备的同时,更加关注当下的生活。 比如,在努力工作攒钱养老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给自己留出时间去旅行、去学习新的技能、去享受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在婚姻中,更注重当下的感情互动,用爱去维系彼此的关系,而不是仅仅把对方当作养老的依靠。 在生育子女方面,尊重生命的意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而不是将他们视为养老的工具。 我们的一生常常被养老恐惧所控制,结婚、生育、工作等重要的人生选择都被临死前的养老需求所影响,导致我们总是活在未来而忽略了当下。 但我们不应被这种恐惧禁锢,要在满足养老等基本安全需求的基础上,遵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打破养老恐惧的枷锁,学会活在当下,让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意义和价值。
人口降到7亿,我算过一笔账。生孩子不是两个人生一个这么简单,每年也就生一千万左
【106评论】【27点赞】
用户67xxx09
生死为大事,为之谋划才是清醒